文:投资界 黄梅娟
从四大天王,到周杰伦,到陈奕迅,而之后似乎就没有发现一个歌手能够成为巨星,即使是音乐行业的经纪人也有点感慨——巨星开始出现断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清科集团投资界第151期沙龙上音乐行业创业者和投资人各抒己见,版权问题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提到版权,就先要来回顾下国内音乐产业的发展史。
创业者:互联网冲击,在线音乐难挣钱
从传统音乐到在线音乐,发展的历程从卖专辑、到卖单曲、卖EP、卖铃声、卖彩铃,后来逐渐成为流量入口。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开始的中心化,到后来既是入口,也是内容源,同时还是支付通道。而因为音乐天生的自传播性,不论产业如何发展,还是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唱片公司从之前做歌、做专辑到做单曲、发EP,到后来做艺人,甚至做厂牌。从歌曲到艺人,音乐产业的核心也在转变。统计数据显示,音乐行业规模大概一年2700亿,而数字音乐只占400亿,运营商有一些广告方面的收入,大概几百亿。
在无线音乐特别火的时候,一首单曲成本不超过10万,如果定位精准,运作得好,一两年下来产值能做到2000万,10万到2000万就是200倍。而如今,在线音乐本身,包括版权所有者,很难获得收益。乐童音CEO马客直言音乐从业者环境艰苦,核心产出不到600亿,互联网出现后,音乐行业受损最大。库克COO金震也表示认同,在线音乐挺难挣钱,包括豆瓣也好,虾米也好,都在找一个变现的模式。
版权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保护费的方式,不是一般公司可以企及。2B、2C端扣来扣去,也很难赚到多少钱, 而2B端如果和营销结合起来,比如某个地产商和音乐公司合作,通过演出和卖楼盘结合的方式也能卖得很不错。
投资人:大部分没赚钱,也有人赚到了
音乐投资,成本少则几百万,赢的话就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输的话就是血本无归。音乐产业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从音乐创业者的角度来讲,很多创业者本身,作为公司没太赚到钱。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很多投资机构在这个产业进行了布局,从目前情况来看,也都没有太赚到钱。
虽然普遍观点是音乐不赚钱,但领航资本副总裁王晶提出不同意见,他表示的确是大多数人没挣到钱,但还是有一些人挣到了钱。从原因上来讲,首先是版权的问题,在中国,音乐的版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其次是产品形态的问题,不止音乐,很多内容产业的版权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比如游戏、电影、文学。还是有很多的内容产业,通过内容的衍生品和其他的商业模式赚到了钱。不管环境多险恶,关键是能够设计出适合的产品。都说版权没赚到钱,还是有人、有公司从版权上赚到钱。比如有基金通过并购一些小的、有很多歌曲版权的公司,把它们合并成一个公司,再把这个公司卖给另一个公司,依然赚到了钱。在彩铃时代、SP时代,有很多公司还是赚到了钱,只不过这个赚钱,实际上赚的是SP牌照的红利。
麦顿投资副总裁郭志汀认为,版权方肯定是赚钱的。从版权方的角度来说,为了让用户回到自己手里,需要推出品质更好的音乐或者形式更漂亮的产品,来吸引用户的关注,而不是通过盗版的方式把原有的产品形态拷过去。
清科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利朋提出,音乐和很多其他产业一样,经济规律也是渠道为王,渠道离最终的消费者、用户最近,它的话语权、影响力越大。音乐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首先确实是渠道的话语权更强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很正能量的产业,但是就内容本身的产权问题,到现在都是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基于内容或音乐本身创造出非常客观的收益是有挑战的。
现在最赚钱的音乐模式是歌手商演,其次是音乐考级培训。有些音乐产品从投资的角度,单个产品很难成立一个上市公司,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些产品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收购的标的,而因为音乐本身具有话题性和想象力,这样的标的其实价格也不会太高,但是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发酵效应会远远超过它的价值。
回归本质:好歌曲and好歌手
音乐如果要回归本质的话,还是两点:一个是好的歌曲,一个是好的歌手。好歌曲是有很长的生命周期的,比如《我是歌手》,湖南卫视为开辟一些70后的观众策划的一档节目,让老人唱老歌,让这些老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好的艺人虽然有生命周期,但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会延长他的生命周期,也就增加了他的投资价值。
传媒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赵志安表示,音乐产业实际上体量很大,占到文化产业的8%,但比起欧美国家的25%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音乐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特别强,娱乐、游戏、动漫、电影莫不与音乐息息相关,未来的增长空间不可限量。
从长远来看,数字音乐产业依然是一个拥有众多活跃用户、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自2014年开始,互联网巨头在音乐产业储备并已经投出的资金已经超过5亿美金,音乐O2O、音乐社交、可穿戴设备等细分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