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央视名嘴崔永元在微博上推荐了一篇文章,《柳传志:读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有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转发讨论。躺着中枪的我也收到一些网友的留言,说:“柳爷爷又写文章啦,上一次你的U盘论驳斥柳传志让我们看的很爽,这一次怎么还没开喷?!”
这一次,我想说的是我还真的很认同柳爷爷的观点,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我们只有不忘过去,才能走好未来之路。
不过,作为90后,如果全盘认可那也不是我们的特点,对于柳老头对我们的误解,还是要申辩几句。
先分析一下读后感。
柳老头说,“我相信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的朋友是读不出玉米饼的感觉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饥饿。”在柳传志看来,他和任正非这代人经历过艰苦时期,吃过很多苦头,而现在的年青人吃苦的机会少,很难珍惜一些东西,柳传志认为现在的年青人“他们爱看光鲜亮丽、富有、任性的电影”,一些厚重的载体的东西不受年青人喜欢。
柳传志在文中提到一部让他看得潸然泪下并且引起共鸣的电影《归来》,同时在柳传志看来大部分年轻人是不看这种电影的,看了也不会有啥感觉(虽然柳传志没有点名,但信里已经表达这个观点)。
柳爷爷的这种认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还是对我们年青人不了解。事实上,《归来》上映第一天我就去中关村美嘉欢乐电影院去看了,并且至少我发现和我在一个厅里的观众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青人,这些人随着陈道明在剧中的表现和遭遇而流泪或者黯然神伤,电影结束后观众也久久不愿离去。
我承认我们现在的这波人的确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基本上没经历过要死要活的苦难,但并不代表我们不知道过去,不知道历史,不知道奋发向前。
“老一辈”们经常在感慨现在的年青人对50后和60后不理解,但同样的“老一辈”们何尝又不是对年青人充满了各种误解和不解。诚然,有些事情可能经历过才能明白,才能刻骨铭心,对未来的发展打下牢实的基础。90后并非是没有苦难经历的群体,他们的经历只是和50后60后不一样了,大家各有各的苦法。中国每出现新一代时,都会被上一代冠上“垮掉的一代”称号,比如80后和90后都带过这个帽子,但历史证明现在的中国一代比一代强。
以我为例,在同龄人里面或许算“表面光鲜”了,但如果真要讲我吃过的苦和受过的难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早在1998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电脑,那个时候可能一个乡镇就有一个网吧,三五台486电脑就不错了。我深刻的记得,1998年冬天我的家乡的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那个时候为了上一次网,要走很久的路去镇上,到了镇上电脑房后又得排队好久。有时候到了晚上,才轮到上网,因为包夜上网更优惠,往往为了省钱我经常连夜通宵上网(PS:可不是打游戏,而是浏览各种网页,了解互联网知识,做了厚厚几本笔记)。冬天的夜晚,温度有时候低至零下20度,拿的杯子里的水都结冰,一晚上下来手都冻坏了。
回家后,在炭火前进行烤手,烤完后整个手指又肿又痒,如此周而复始。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网络的接触和学习。所以1998---2001年几年间,吃了很多的苦,但那几年学到的东西到今天依然清晰地记着每一个片段,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在2013年9月的时候写出一篇文章来讲述中国搜索引擎发展的历史,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当时的积累。现在,我在舒适的环境下,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同龄人为啥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但反而不那么给力呢?
但实际上,我的认知也可能很片面,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的90后都是一些有担当、有思想,并且无私的人。他们平时嘻嘻哈哈,好像以我为中心,时事发展和自己没有关系,玩起来可能给父母孩子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但认真工作起来或者到了一些关键的时刻,他们比谁都拼。
以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为例,在我们组建一些新团队的时候,总是90后的小伙子和妹子们冲在前面,主动担当,不计劳苦,不计个人得失。现在我们的视频小组和电子商务部门的负责人都是清一色的90后。他们相比大叔们可能在经验和认知上有所欠缺,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却一点都不差。
总之,若是90后们能和“老家伙们”一起坐下,多聊聊,可能您就可以不那么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