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大街上车库咖啡馆内的创业者们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厅2层,人满为患。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创业与股权众筹融资的分享会,大部分来参会的年轻人站着听完了近3个小时的分享会。
自从去年6月开街以来,这种超高人气的分享会越来越频繁。据创业大街官方给出的数据,本周将在这里举办18场分享活动,内容围绕创投趋势、产品技术以及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出现爆满的场面,一位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创业者告诉TechWeb,自己希望在这种活动中拓展人脉,以便寻找投资或者商业合作。
在这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聚集了超过2200个机构投资人、20多家新型创业机构以及近4000个创业团队,平均每天诞生36家公司。长期在这里驻扎的创业者,大多为80后和90后,梦想、创业、融资是他们经常谈到的关键词。他们之中一小部分人最终拿到融资,但超过50%的人最终选择放弃。
创业火了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在正式更名“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前,这里已经有了3W和车库两个创业咖啡馆。开街之后,伴随着联想之星、天使汇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入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
趴客项目的创始人赵利伟于去年11月将自己的团队搬入车库咖啡,相比于附近居民楼动辄四五千块钱的月租金,车库咖啡对“驻守者”的要求是每天花20块钱买一杯咖啡,而且这里24小时开放。赵利伟表示,将团队搬到车库,是因为这里更有创业的氛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周围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创业者们,会得到一些鼓舞。“如果三五个人的团队把自己封闭在居民楼里或者是在大公司的旁边,很有可能就放弃了。”
在车库工作的这半年中,赵利伟的感受是“创业大街火了,创业也火了”。自从去年6月之后,创业大街得到政府很多关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等领导均在这里考察过工作。同时,创业大街的也被媒体广泛报道。百度搜索显示,与“中关村创业大街”相关的新闻已经超过3000条。
车库咖啡的一位创业者告诉TechWeb,如今的车库咖啡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来自政府或者媒体的人过来参观,自己被问及最多的一句话为“你是创业者吗?”他形象地将自己和周围的创业者形容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天天被各种人参观。
另一个可以证明“创业火了”的事实是,这个800平米、看上去有些陈旧的车库咖啡中,每天都有200多创业者在工作。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空座,一张桌子就是一个项目组,还有的桌子被三四个项目组占据。
不忌讳谈梦想的地方
3W咖啡的门前挂着徐小平、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大咖”的巨幅海报,这些明星企业家们被创业者们看做是偶像,他们的创业经历被这里的年轻人反复传诵。除了选秀节目,这里应该是最不忌讳谈梦想的地方,“只要有想法,流浪汉都可以来创业”和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他们的经典台词。
这里的创业者被形容为“最有梦想和野心”的年轻人,甚至,来这里考察的政府官员也不吝惜多说几个梦想。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这里与创业者交流时表示,创新创业没有失败,创业的认识经历,是一种精神,它丰富了人生,也是造梦的旅程。
非邻创始人朱辰,从大学时期就有一个做网站的“梦想”,从08年开始就自己尝试创建了第一个个人网站。在参加了一次车库的分享会后,他深受这里“梦想者”的鼓舞,将全部个人时间都投身创业之中。
他们的梦想都是什么?在与多位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提到的是“做这个领域的第一”、“拿到融资”、“上市”,还有人说是“要超越马云”。但人人网对90后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份调查很大程度上揭开了隐藏在这华丽外表下的秘密。调查显示,50.3%的90后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是希望发家致富,仅有6.7%的90后表示,创业是为积累实际经验,即使创业失败,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梦想的力量鼓舞更多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投身创业,不可否认的是,冲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探访创业大街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大比例的创业者在不同的团队和项目中换来换去。
赵利伟的团队已经陆续更换两批联合创始人,谈及此赵深有感触,“很多人怀着理想主义创业,心浮气躁,根本没法做好眼前的小事,一些项目在还可以继续做的时候放弃了。”
现实没那么美好
虽然心里梦想着要成为上市公司的CEO,但从创业咖啡馆走到写字楼是一段很长的路途。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信誓旦旦的上路,在艰难的长途跋涉中,也难免会跌倒。有的爬起来继续前行,有的就再也起不来了。
朱辰现在的处境就像是跌倒了,在挣扎着爬起来。一年的时间,用于研发的费用基本已经花完,产品无法继续改进,用户数也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大跃进”式的增长。“钱已经花光,这几个月的精力全部花在找投资上,根本找不到。”朱辰将自己的处境形容为苦逼,因为在投资人眼里,他这个只有大概雏形的产品“无亮点、不深入”。
大部分年轻的创业者都会面临与朱辰一样的困难,因为对于没钱、没资源、没经验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没钱无法做出像样的产品”和“没有像样的产品如何找钱”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就意味着项目死亡。
来自某大学生孵化基地的数据显示,近六年中入驻该基地的160个项目中,只有62个还在运营,其余近百个项目都已“夭折”。
工作数年后选择创业的赵利伟则非常清楚这种现实处境。虽然也在四处奔波找投资,但在她看来经历过的最大障碍是“团队没人了”,“联合创始人离开让我也犹豫是否还要继续”。由于早期资金并不充裕,其创业团队拿到的薪水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艰苦的条件让一些人最终选择放弃。
“重新组了团队之后,我反复给团队灌输创业要吃很多苦。”赵利伟表示,创业需要务实,一点点完成目标,梦想虽然让人激情澎湃,却没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