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兼CEO,作家姬十三又出新项目,“在行”(hang?xing?)卖时间

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兼CEO,作家姬十三又出新项目,“在行”(hang?xing?)卖时间

2015-07-24 09:57B座12楼 特邀作者
在行切的是一个切切实实存在的社会痛点。通过传统的二度、三度人脉,依靠刷脸和请客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效率确实很低。在行就是通过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直接对接解决问题者。

能够采访到年少的偶像姬十三无疑是一次带着战栗与微笑的巨大荣幸,哪怕只是一次语聊。十三君非常绅士,温文尔雅,听上去就是一位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十三君不谈别的,所有的话题都集中在了果壳最新主推的产品「在行」之上。

在行,在哪儿?

在行是一个人力资源的C2C匹配工具,共享某个领域行家盈余的智慧与时间。只要付一定的费用,学员就可以获得与心仪行家线下一对一约见的机会。上周,在行的平均客单价是370元,价格最高的是《社交红利》作者,3000元/小时。

在行切的是一个切切实实存在的社会痛点。正如整个朗园挂满的「阅人无数,不如行家指路」的旗帜,通过传统的二度、三度人脉,依靠刷脸和请客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效率确实很低。在行就是通过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直接对接解决问题者。

在行刻意选择了一套非常「重」的运营和操作模式,这与当年刚起步的Airbnb有些像。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行家顾问」团队,配置了全职摄影师,由两位前媒体高管(一位南都周刊副主编,一位外滩画报的副主编)负责。

行家顾问相当于「知识的买手」和「经验的经纪人」,一方面要负责对行家进行非常漂亮、非常精致的包装,另一方面还需要帮助行家挑选行业与话题,保证行家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十三君介绍道,光是建立这套体系就花了三个月。

目前,在行上的行家以行业、职场话题为主,行家背景差异很大。以果壳网为例,公司有120人,已有十个人成为行家。而相对「大佬」级别的,比如十三君本人,就会进行一些「创业项目早期实战分析」「雏形期如何少走弯路」的深度分析服务。相对来说工作经验少的行家,就会给出一些「小一点」的话题,比如「怎么做后台数据统计」「怎么用Exel画出更好的图表」。不过,这类话题同样非常畅销。

但我们在说谈论「认知盈余」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年上半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认知盈余而产生的智慧共享产品。共享经济的语境,已经从最初的共享物实体物品(比如住所和车),逐渐发展到共享虚拟的东西,如人力资源。这其中,又包括了体力服务和脑力劳动。

当某一部分人的智力无处挥霍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些公共智力设施,让闲散的时间来创造经济价值。有趣的是,有了金钱参与之后,借助这个经济杠杆,对时间和智慧的利用反而变得更有效率。所以,十三君认为,共享经济是认知盈余的一种演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行在做的是一种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帮助实现更高效的自由劳动匹配,让自由、半自由职业者更方便地产生价值,获得金钱回报。

同时,在行又是全世界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外并无相关案例和参考范本。“这就是那种世界上没有人做过,做出来之后就会有人说「我怎么没有想到」的好想法”。

根据十三君判断,这个赛道里下半年会形成风口。

认知盈余总会离不开三个维度:如何获取高价值的信息(行家的过滤器,行家的粘性,行家服务的质量)、如何快速高效匹配信息(检索与推荐效率,达成约见效率)、如何评估信息价值(定价机制、激励机制、评价反馈)。接下来,我们会一一讨论到。

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行家

首先,肯定不只是钱。

大部分的行家都已经功成名就,通过在行获得的收入也顶多算零花钱。但更多的时候,正是因为金钱的加入,整个约见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双方都会有意识的提升效率、认真对待,生怕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目前,在行上的定价基本行家自主设置,是在行家的「心理范畴」之内逐渐调整最后稳定而形成的。一般来说,最开始三单,在行会建议行家适当放低价格,根据约见数量、自己的空余时间等,逐渐涨到一个自己舒服的位置。

其次,满足感——毕竟,「好为人师」的心理普遍存在。

十三君自己也是行家,每周下班后会在楼下的咖啡馆见一到两个人,聊上一个多小时。就这样,他的月收入轻松增加近万元。“有的时候见完人,就眼巴巴的等评价。等了好久,突然上来了一个500字评价,1000字评价,特别有满足感”。还有一次,一个小伙子从呼和浩特坐绿皮火车专程赶到,临走还送了一套当地的邮票。这些体验,在别处很难获得。

再次,在行的玩法——新颖、恰当,好玩、有调性。这就是粘性最大的来源。

恰当的:像十三君这样的,如果想要保持一个相对简单的生活圈子,就可以在完成一次约谈之后「抽身而去」,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并不强迫行家与学员之间进行社交关系的绑定。行家的自主权很大,包括决定约见的时间、地点,以及后续是否联系。

有调性:在行本质上是一个附着了「礼仪文化」的服务业态,最后会沉淀用户内容,变成一个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社区。服务过程,会因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帮助」而显得温情、有质感。“好的共享经济都会产生礼仪文化,这个时候,这个商品和交易变得更加不那么冰冷”,十三君补充道。

同时,在行对行家的包装是定制化的、明星化的,玩的就是逼格和质感。果壳大品牌的背书,也让行家更加信任平台的调性。牛人坐镇,才会有强大的自然增长力。

但是,行家多起来之后,牛人会不会不愿意继续与不怎么知名的人一起玩呢?关于这一点,十三君的回答道:

对行家来说,最关键的是还是体验。微博上也是随便什么草根都在加V,但大牛也还在。同样,在行会存在很多从果壳上移植过来的行家和玩家,变成一个复杂的社区。而复杂的社区,每一个用户有生命周期,也永远是少数人在贡献内容。因此,未来一定会形成一种合理的生态,正如一个社区会着重培养精华用户一样,分层是对特定群体的激励和保护。

最后,依据产品的发展路径来看,早期入驻是有红利的,也有一些占坑心理——就像最初玩微博的人现在都是大V一样。

十三君介绍说,在开放申请的入口非常隐蔽的情况下,每天他们还是会接到500个以上的申请。大部分的申请质量都很高,但是考虑到初期门槛的控制,最终只会有大概有10-20%入选。不过,目前所有行家中,自主申请占到四分之三,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定向邀请而来。

一对一、面对面的执念,源于仪式感

其实,业内还有一个主打「电话咨询行家」的项目,叫做「靠我」。

如果「靠我」是侧重问题解决的,那么「在行」的社交属性更强。但是,十三君称自己并没有在做社交,而是在做「服务业」。

十三君将在行的约见效果分为三个等级:

1、答疑解惑

2、出谋划策

3、解决问题

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个很高的等级。而问题本身,根据十三君的分类,一类是「公共性问题」,比如什么是产品经理,它可以通过问答社区(如知乎)与搜索整合就可以获得;还有一类「个性化问题」,比如如何转行成为产品经理——这是上述方式解决不了的。

为了节约时间成本,解决「个性化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适合一对一、面对面、即时判断,这些都远非纯联网和文字能够解决。因而,十三君认为八点后和靠我在做图文资讯、问答,都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和知乎较量的位置,模糊了自己的产品边界。

同样,在行业也没有选择「电话」这种方式。十三君认为,电话服务双方的体验都不好,获取信息量少、零碎,举着电话聊一个小时、面对空无一物的房间,本身也不人性。

相比之下,面对面聊天所能够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可以从一个人的衣着、动作、表情之中捕捉到一个立体的人,同时话题可以更加收放自如,视角更加开阔。因而,十三君认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质场景。

两种截然不容的应用场景,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做产品要更简单更直接,心理场景就是要很简单”。

十三君并不想要把商品仅仅卖成了「商品」。相反,在行在追求面对面这种更重的场景中衍生出来的「礼仪文化」,更好的服务体验,以及「售卖商品的质感」。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这些让售卖过程产生了很多附加值和溢价。

然而,线上通话和交谈容易实现,线下约见对运营的要求非常高,模式也更重。显然,在行选择了「那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不过,这好像并没有影响到在行的火爆。这个今年三月中旬才发布、仅仅依靠口碑传播的App,目前自发的日均交易量已经超过100单,月流水过百万,其中北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三个月看大,在行「抓周」会抓啥?

当Uber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以此为生的「专职司机」。虽然现在在行只有三个月大,但是未来的在行是否有了更大的野心?

“对,未来的在行当然会产生「专职行家」。”关于这一点十三君显得非常肯定。现在,在在行上的收入已经可以足够养活一个脑力工作者。比如,上个月有一位化妆师接了30单,500元/单。

十三君介绍,当在行发展的比较成熟时,行家分布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存在底层大量的兼职行家,有一部分中间行家专职,还有一部分顶尖的牛人。

无论如何,未来的在行一定会一路玩high,玩得更加创新。

现在,一个学员也倾向于选择几个不同的行家多次学习。未来,在行也完全可以引入推荐机制,就像现在的淘宝一样,为你推荐「这个人恰好在你附近,要不要去见一下」「约过这个人的学员,还约了谁谁谁」。在搜索排序中,在行也会引进更精致的算法,根据一个行家的响应速度、活跃程度、好评程度等进行综合排序。

共享经济的风口下,玩出有调性有质感的商业化产品并不容易。如果现在在行「抓周」,那么它已经抓到了「认知盈余」这块稀世珍宝。某种程度上,在行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化探索,它生产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交与咨询方式。

祝福这个中国式创新的产品,未来不可限量。

*本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