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科技CEO 田林
阿北的门徒出来做产品,会带有多少豆瓣的影子?
豆瓣阿北的“门徒”田林,汲取阿北的理念,即互联网创业要“远离热闹的事情”,做了一款“防丢神器”——NUT,该产品的母公司为“自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做产品与做人一样,有的喜欢置境于繁华,有的则偏爱隐于山林,但,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如何身处于喧嚣却能置身于事外,则是一门学问。田林觉得,NUT就是一款带有这种“学问”的产品:身处繁华的互联网世界,但又不像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这样备受巨头追逐。
这样一款“隐于市”的防丢产品,真的躲得过巨头的视线、吃得住对手的“炮弹”、入得了VC的法眼吗?
NUT的算盘:剥离硬件,做防丢网络
NUT是一款基于蓝牙4.0技术、具有双向防丢及智能提醒的防丢贴片。具体使用时,贴片可以贴附在物品上,也可以通过挂绳捆绑在物品上,但需要与一款名为“自在找”的App绑定使用,与手机app绑定之后,防丢手段大体有两种:一是当物品超过手机一定距离便发出警报声或灯光;二是通过app端查看物件所在地理位置,包括丢失的位置。除了“防丢”功能,NUT也有“寻找”功能,首先是通过“自在找”APP让贴片发声发光,这样方便找到贴片。
在nut的网络中,每个手机都是一个小雷达,大家一起帮助寻找。其寻找功能最大特色在于,可以发动所有“自在找”app用户、微信用户和易信用户集体寻找物品,从而形成一个防丢网络,这样如果物品、宠物、小孩儿或者老人走失了,而他们身上刚好有nut的话,所有的nut用户、微信用户和易信用户就能通过手机来搜索,帮助找到。
一个nut硬件只能防止一个物件、或者动物、或人的丢失,但一款App可以同时管理20个nut硬件,即:nut对被防丢物,是一对一的关系;而app对nut,是一对多的关系。正因如此,目前使用软件的用户数不如所售出的硬件数量多,“自在找”app与nut硬件用户数比例约为1:1.2.
“在中国,智能硬件很难以技术门槛为壁垒,最终的门槛还是在软件和规模上”,自在科技CEO田林接受新芽NewSeed采访时称,以“自在找”app为中心将防丢网络做大做强是他做这款智能硬件的初衷。智能硬件用户的增长受制于使用硬件产生的金钱成本(目前nut为69元/只)、精力成本(如携带便捷度)等因素,其增长速度相较于几乎0使用成本的app而言,简直“小巫见大巫”。而nut因为价格低、用户需求大,用户的发展速度在智能硬件产品中是非常快的。
远离BAT射程:玩儿田忌赛马巨头遵循“721”法则
面对巨头,小公司的生存法则是业内人士一直在探讨的话题,许多人都觉得,应该学习“田忌赛马”,用自己的长处与对方的短处相竞争是远离BAT射程的最佳方法,在互联网的长尾区间深挖垂直细分领域,这与田林的想法也不谋而合。
“巨头也许会涉猎防丢类智能硬件领域,但是不会将其放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布局中”,当问及为何觉得防丢硬件不会成为巨头盘中餐时,田林如是回答。巨头的战略布局遵循“721”法则,即,70%的资源放置于核心产业,20%的资源用于布局周边领域,只有剩下的10%资源会着眼于不相关领域,“我们的防丢贴片就属于巨头那10%的区间”。田林的“自在科技”是一支30多人的团队,“巨头虽狠,但我的团队所有人都玩儿命做这一种产品、专注于这一件事情,不见得比巨头泛泛做的产品竞争力差!”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创业公司除了要避开BAT的炮弹,也要学会躲过同行的围攻。业内有句俗话,叫做“老大和老二竞争,老三死了”,目前市场上的防丢产品并非只有NUT一款,,在众多同行中如何脱颖而出?田林用一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新一代的产品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出售,主要渠道是线上销售,到现在这半年卖出20万余台,7月份销量超过五万台,无论从价格,产品体验还是渠道来讲,我们的用户体验及数据都领先。”
入VC“法眼”:获华盖资本数千万元A轮融资
自在科技于2014年获得华盖资本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田林表示该笔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方面,在市场推广方面几乎没有投入多少资金,7月份卖出的5万多台产品基本仅是通过口碑传播获得。
华盖资本总经理王宝华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田林,一看重人品,二看重产品。田林曾在中国移动工作过8年,后来又在豆瓣做过2年产品,“田林对产品的感觉很准,也有很强的亲和力及领导力,他们的核心团队稳定性强”,此外,王宝华也看好防丢贴片的市场,“成本低,人人都消费得起,具备覆盖大规模用户的潜力”,干练的CEO加上能够具备大规模用户的实力,VC很乐意与田林合作。
目前,自在科技团队正在洽谈B轮融资,目前,新三板给予创业公司新的融资渠道,田林表示,未来也可能会着眼于上新三板融资。
田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便拥有一份人人都觉得“稳定”的工作——在中国移动任职,这一待就是8年,但是国企的稳定掩盖不住田林内心“折腾”的冲动,去豆瓣在阿北身边工作了2年,这2年的经验,给田林日后的创业路子打上一块烙印:
绝不在迎合市场与产品之间跳来跳去,即专注于做产品,而不对市场上的热门进行跟风,“这是阿北走的路,也是我喜欢的路”,田林说,“豆瓣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刚开始做的书音影,图书、音乐、电影,大家都觉得这是很小众的,但是后来随着用户积累逐渐变成一件大众的事情。”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7岁的田林站在“而立之年”与“不惑之年”的风口之间,探索属于他自己的创业道路:不做热闹的事情,隐于市,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做一款切中大众痛点的产品。(周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