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餐饮的火爆让很多人争先恐后进入这个领域,然而这种跟风式的互联网化更多是出于恐惧。也有些人瞄准了更能聚集90后的社群,然而离开优质的有吸引力的产品,社群经济就是在扯淡。如果没有把产品打磨好,就想靠社群发家,这不就是扯淡么?况且,社群经济真的能直接变现吗?
你的互联网思维,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理性?
很多年级稍长的餐饮人看到互联网餐饮火爆,都希望能够赶紧跟上去不落队。然而,他们这种跟风式的互联网化,很多是出于恐惧,带有迷信情绪。很多老餐饮人都在吹捧黄太吉、伏牛堂,他们说雕爷们更精准,更懂90后喜欢什么,所以他们就这样包装自己,不仔细想,觉得还真的有点道理,仔细一想,觉得还是不太对,有点想当然的想法。90后真的就只是喜欢创始人登台表演、吹牛逼演杂技,而对产品本身不闻不问了么?
未必,我身边的90后朋友就比谁都更在意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反而不太受品牌包装的影响,你黄太吉愣是吹得再牛逼,我说不好吃,就是不好吃;我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90后真的就信社群?
那90后的年轻人们信什么?除了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外,他们还信什么?朋友的推荐?所以应该做社群?与用户发生强关系?
这次要扯一下社群经济的蛋。
离开优质的有吸引力的产品,社群经济就是在扯淡。前段儿金某刀转了篇骗子文章说定位理论已然失效,文章称现在的用户不再处于信息的被动地位,营销的话语权转移到了用户手里,开始能够主动地传播产品和品牌信息,他们也更愿意相信朋友的大V的分享。品牌将在社群时代不复存在。这个虚伪的观点迅速被大神驳倒,这里不想再驳,但是想举出几个反例,来验一验所谓的社群经济。
比如,冬天来了,你缺一双厚袜子,你在朋友圈要朋友推荐个好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评论区出来了十个人,每个人都隶属不同社群,推荐的都不一样,你怎么选。好吧,退一步来讲,就算你自己隶属于某个社群,你也很忠实于这个社群,社群领袖推荐的产品你就一定会用么?
这还真心不一定。
说说全国最牛逼的社群——罗辑思维,罗辑思维多牛逼,中国第一社群呀!但我就认识很多罗辑思维的会员,这些朋友对罗振宇售卖的产品——“观点”,也并不照单全收,也是吸取精华,弃其糟粕。这一点一说,就说到了社群经济根儿上的痛处——强关系真的能直接变现么?
强关系能直接变现么?
我斗胆给个回答:能也不能。
先说不能。
你见过两个非血缘人建立的最深的关系是什么?甭说, 肯定是婚姻了。婚姻这个关系强不强,情感影响力大不大,但你何时见过丈夫对妻子推荐的东西照单全收的?当然不会,即便是夫妻双方,是对商品的选择也是具有经济理性前提的。关系产生感情,感情会影响产品的选择。但所有人都忘了——关系的本质是具有经济功能的!
拿最强的关系说事儿,婚姻,人类史上,早期的婚姻是群婚制,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结婚,生出来的孩子大家养。因为当时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没有私有财产,所有人集体生活才能勉强生存繁衍。那个时候没有一对一的强关系,后来经济的条件允许了,才形成了一对一的婚姻制度。连婚姻的本源尚且是靠理性的经济动机推动的,最强的关系尚且如此,更别说社群里的关系。
再说能!
怎么能?社群的确能够增加某个产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两个商品一样好,自己社群推荐的一定更好卖。社群对产品的影响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在产品功能和品质高度同质下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把产品打磨好,就想靠社群发家,这不就是扯淡么?
而现在,我却接触了一些老板,他们的产品做得不怎么样,心里却盘算着我建立一个社群是不是就好了?这样是不是不管产品做成怎么样大家都会买?这种在心里把社群的功能夸大,以至于希望用户不考虑真正品质的人也不少。
社群又不是你家下水道,想往里面倒什么,就往里面倒什么。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社群也好,互联网营销的餐厅也好,消费者与你建立连接是因为你给他带来了价值。价值是在前的,别以为建立了连接,就能建立感情,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连接和感情使你们更好地沟通,更好的互惠,当然,也给了你犯错误的空间,但是即便如此,你让罗振宇连续几天推荐些垃圾给罗丝们试试,说翻脸时立刻就翻脸了。
既然社群不是万能的,那要不要学雕爷他们搞互联网的事件营销呀??
再说雕爷们的事件营销。
为什么雕爷就行,西少爷、黄太吉就行,你就不行。先不谈在社会资本和实际资本上的差异,首先一条不可能超越的就是他们的先发优势。
敢于吃螃蟹的一批人会有独特的优势,这个优势远远大于后来的学习者,姑且称之为螃蟹优势。为什么他们拥有螃蟹优势,因为他们占领了有限的消费者心智。
以互联网思维著称的餐厅,在雕爷之后,我身边也不少朋友开始玩,有夫妻两人从香港理工硕士毕业的,比张天一靠谱多了。有一个设计师团队做的吃面公司,比黄太吉还好玩。但为什么他们怎么折腾都没有多大的效应呢,因为在他们心里,互联网思维的餐厅就这几个。多了,不好意思,多了还真记不住了!你想一想你能记住多少洗衣粉品牌就知道了,一般是三个,再想也很难超过五个。这也就是雕爷们的学习者难以企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心智是有限的,在某个领域里,能记住的单位是非常有限的。
即便如此,即便雕爷们占领了互联网餐饮这个领域的心智空间,产品品质对消费者的影响依然至关重要。他们占领了心智没错,但却未必是好的心智,人们想到黄太吉,“哦,那个玩得很花,却挺难吃的一个煎饼店”。想到雕爷“哦,那个买了个非常贵的食神秘方,做得却挺一般的一家店”。形成了这样的心智,除去人口红利,想长远地赚消费者的钱,也是醉了。
真正要向赫畅们学什么?
真正要学的,是以出其不意的手段切入到某个空白的心智领域,同时引爆舆论以达到占领心智的目的。段位高的,要学把这个品牌玩成一个现象级的教科书式的社会事件和经济事件。
孟非开了个小面馆你知道么?估计知道了也不新鲜,这个套路太老了,老得大家不会去关注,但如果有人从互联网精油领域切到了餐饮还买了个食神配方,同时还有一帮人都做了类似的事情,你就看吧,所有对这个行业有点兴趣的人都会开始关注。最近看到木屋烧烤的创始人隋老哥在朋友圈秀他的一辆擎天柱同款美式卡车,要改装成烧烤车。这个事儿如果放到刚刚拿到融资的时候,风头正劲,一准出来引爆全网。如果要切入心智,还是要做好对立定位,他可不是那种根基不牢的靠风吹起来的企业,把自己和对方旗帜鲜明地区分开,就占据了传统餐饮反蚀互联网第一家的心智,提供了现象级的案例,自然会有人来研究。
对于中小餐饮,建议还是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流程先。先不提你能不能做得起来网络事件营销,即便能做起来。你产品做不好,营销越好死得越快。就像大风吹小火,一吹就灭了。你产品做好了,自然就有了好的现金流,这个时候的营销依然要考虑产能匹配,你的产能跟得上么?你聚集一大堆用户排队用户体验真的好么?被烧起来的热情也会被浇灭。大风吹大火,越吹越旺是没问题,但旺得越快,灭得也越快。似乎只有当你需要快速扩张,需要融资时,这个时候你若能制造万人空巷的场面,自然能获得不错的溢价。
雕爷们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跟赫畅和雕爷比,西少爷和张天一似乎屌丝了一点,原来没有资源,但他们是搭上了互联网思维餐厅的快车,小的引爆做到了极高的回报,他们搭上了降维现象的快车,冲进了人们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