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擅长闲聊是投资人的基本素质,然而胡扯却是另外一回事儿。胡扯呢,也不是不能忍,不能忍的是扯着扯着自己都相信了……
最扯的都是什么?
No.1 情怀
投资不讲情怀——只有输赢。就算赢了,还可能有不光彩的赢;可是如若输了,有没有情怀都是输了——没有虽败犹荣那一说。就这样。投资人可以有情怀,可以有理想,但那不是资本,也不是资源。在商业环境、商业模式面前,只是然并卵的东西——话糙理不糙。最扯的就是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套上情怀的迷彩去忽悠创业者——能被这么扯的事儿忽悠住的创业者也实际上活该输。
No.2 自大
投资其实是件很苦很累的活,只是不用使劲出汗而已,只是很少有人相信而已。在优秀的创业者面前,投资人其实是弱势群体——反过来,钱也是投资人手里价值最低的资源成分。说来也怪,投资经理常常只不过是买手而已(按照现在的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的结构,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分析员——当然他们在内部恰恰也是最不受待见的,这也够邪门的),却代入感极强、最强,好像那些钱都是自己的,或者猴仗钱势就是人了一样……反正这不对。
No.3 吹牛
投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有的是资源”——大多数情况下,这真的很扯淡。不是人家跟你吃了顿饭,就成了你的资源;不是你认识个某大佬,那大佬就是你的资源;不是你知道哪里有流量,那些流量就自由供你使用……话说大楼确实是砖头盖的——但再多的砖头堆在那里也不可能自动就构成大楼啊!
No.4 指导
虽然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创业导师”里面至少有 99% 是滥竽充数的。如何判断哪些导师其实是不中用的呢?方法很简单,凡是那些居高临下状的都是二货。泰森也有教练,但那教练明确地知道自己是打不过泰森的,他作为教练要做的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然后通过建议,校正泰森的一些动作模式——主要是根据泰森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出发构成建议,而不是“按照我的经验,你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创业者真正要多花时间研究的,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的失误;研究别人用处真的不大——尤其是在一个成王败寇的逻辑世界里面。
No.5 质疑
投资人其实真的没必要去质疑创始人的行为——因为一旦需要质疑,就只能说明你最初在投资之前做功课的时候某一方面判断失误了。需要质疑的,其实是自己,最初的自己。如若发现自己错了,需要校正的是未来的投资行为,而不是“悔棋”。投资人相对创业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创业者常常只能做一件事情,投资人却从一开始就要选择赛道之后大面积撒网。业余投资人不懂这些,常常指望着一两个项目大获成功——那么余生就只能生活在质疑当中了。
最不扯的是什么?
圈子
圈子总会形成,混迹其中总是可以获得很多相对优势,乃至于混圈子是这个行业的常态。但是,大多数人的混圈子行为本质上也是很扯的事情。这一条最值得展开了去说。
人与人之间总会形成一定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要么是上下关系,要么是对等关系——而后者并不常见,但价值产生常常源自于对等关系——对等关系,混是混不出来的,配得上才行。
也许是基因决定的,绝大多数人把其他人分为两种:
自己人和外人。
于是,圈子必然产生。
多人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中心化的圈子,位于中心的那个节点是整个圈子的缔造者,最终他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其他节点未必。
这世界很少有真正封闭的圈子,每个圈子或多或少都与其他的圈子有至少一个连接者(Connector/Broker)。
有些事实需要注意:
大的节点与大的节点之间常常会、也更容易自发地形成一个“超级圈子”;
需要努力才能混进一个圈子往往说明能力起点差而已;
边际节点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信息一般只在圈子内传播,传出去很难;
大多数人主要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于是在那里反复听到看到的是同样的信息;
于是,
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中心节点其实最可能的结局是作茧自缚,并不一定是好事儿;
在实际的世界里,多个圈子的连接者才是那些常常引发变革的节点。
对投资人来说,最不扯的事儿就是因为职业和身份的关系,最可能成为——如若不失败也必然会成为——多个圈子之间的连接者。
基于这样的特殊位置,投资人常常可以有多于常人的信息广度和深度——因为他们往往直接接触到很多圈子的核心;因为他们从更多的圈子里获取信息,并且他们虽然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却也是第一个把某个圈子里的重要信息“送达且翻译”给其他圈子的;而不足够深入了解就不可能翻译明白……
所以,混圈子和混圈子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扯与不扯基本上只是一线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