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挠乱天下
展示自我,吸引异性可是人类进化到今天从未被掩盖的本能,而一本正经谈论并满足人性本能又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陌生人社交的应用意义,就在于拓宽你的交往边界,降低你与陌生人交往时的摩擦,当然,有些应用的价值就在在于帮助你实现「摩擦摩擦」,咳咳。
当Hot or not用对异性评头论足的方式创造出了陌生人社交的玩法之后,各种网站和应用开始顺着这条路子开始衍生,比如校园版的Hot or not——Facebook,比如移动应用版的Hot or not——tinder。
如今这一两年,tinder的中国学徒层出不穷,从探探到靠近、某某,玩法的核心都是看脸翻牌子,以实现「摩擦摩擦」为初衷和目的。尽管「今晚月色不错,我们来一发」的约会文化还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它所代表的隐秘的刺激感的确让人很想尝试一发,于是,匿名社交的交流价值,就成了被约炮所裹挟的需求,难以察觉。不过,钟甄和她的「心跳」,可不这么想。
被约炮所裹挟的需求
虽然心跳的形态看起来与tinder和探探很像,一溜牌子等着你翻阅,看到和眼缘的人你可以标记他,与他对话。但不同的是,每张牌子里,照片只是一个小小的头像,下面有丰富的个性标签和共同兴趣。心跳这款产品的未来想象力,大抵都基于此吧。
心跳创始人钟甄是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姑娘,在07、08年是腾讯战略部的总监,二次创业做了社交产品,也算是她的兴趣所在。没错,这个看起来漂亮又自信的妹子,竟然是网络社交达人。
在大三大四时,钟甄就是她学校BBS水木清华的站长,在美国念书时,也是Mit bbs上好几个大版的版主。钟甄说,自己在线社交的时间远远大于线下社交的时间,一直是学校论坛的重度活跃用户。甚至「这辈子唯一的男朋友,也是在MIT bbs 上聊出了感情」。
如此达人,自然对社交背后的人性有所拿捏。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钟甄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在派对上总是表现得很羞涩,原因是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他们需要一个辅助性的平台,能有缓冲和保护的机制,再加上对方更丰富的信息,交流会变得更简单。
心跳希望做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一个能让你交到朋友并且好好说话的地方。因而从一开始,心跳就旗帜鲜明地「反约炮」。因为钟甄知道,女孩子需要一个被尊重的语境,在纯净的氛围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安全感。而这些陌生人社交应用,又是以足够大的女性用户数量为前提的。
用结构化信息重构社交
「反约炮」从战略角度看也是有长远价值的。tinder坐拥如此巨大的用户量,估值却停留在10亿美金,尽管付费版本一直在升级功能,却依然被当成一款神器,作为Facebook和ins的补充社交工具。成也「配对」,败也「配对」,这个一开始推动爆发式增长的价值,却限制了从工具到平台的发展。
而钟甄的野心,自然就不在于做中国的tinder,是社交平台,而非约会属性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心跳这么强调标签的重要性。标签意味着把这个平台上的信息结构化,促成了钟甄口中的「社交重构」。
1. 找到感兴趣的人。心跳提供了标签选项,系统算法保证只有用有共同兴趣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否则,是互相搜索不到的。而标签则可以做到非常细致,这让配对更多了些众里寻他的惊喜。比如网络用语然并卵,比如小说三体,还可以有各种音乐和话剧等等。
2. 更容易完成破冰。其实标签背后,是一套年轻的价值体系,我给选择的标签,表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彼此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苦恼应该与对方聊什么,不妨翻一番她喜欢的小众音乐。
3. 聚焦内容。如果只是满足前两者,心跳依然摆脱不了约会工具的命运,要跳脱出来,就需要有关系和内容沉淀下来。标签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就像点燃内容的引信,大家可以围绕芥末花生、巴尔扎克这样的标签发表内容。
为什么ins可以抢到Facebook的流量,就是因为内容更聚焦。我们厌倦朋友圈的一大理由,也在于我们根本不在乎那些半生不熟的人晚饭吃了什么。在信息流一遍遍冲刷之下,我们对内容需求层次提高了,我只想知道我关心的事情。标签,就提供了「优化排序」的可能性,根据内容和好友特性分类的信息流,可以有着重地呈现,甚至群组也可以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战略需要一个个小的战术去实现。不管是心跳还是其他各有想法的社交应用,他们的功能门槛并不高,难点在于运营难度。
上线几个月,心跳的用户基数并不算非常大,但是有1:1这么一个积极的男女比例,90后95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女性居多,的确,产品会自己去选择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