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风险投资的高冷面纱:四个直击VC心灵的问题

揭开风险投资的高冷面纱:四个直击VC心灵的问题

2016-05-25 11:24Newseeders 合作伙伴
一个基金规模大,不代表它就更愿意赌大;一个基金规模小,不代表它没有优秀牛逼的投资人。GP投资人的钱,大部分都是从LP募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GP不正CEO歪,倒霉的是LP。

导语

“风险投资”,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个自带高冷属性的词。贝府勤于笔耕的投资人汪天凡就以下四个常常被问到、但鲜有正面回答的“基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投资人管理基金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

投资人到底有没有一套能说的“判断逻辑”?

投资人都说要“独立思考”?

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相信你一定和我一样,马上想知道答案。 

投资人管理基金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

问:基金规模多大?

答:10亿美金,10年期。

如果做到10亿美金翻倍成30亿美金,10年3倍回报,已算是很不错的基金了。怎么才能做到呢?

假设1:不考虑reinvest和年份。

假设2:项目退出时,占比10%左右。

假设3:可退出的独角兽公司估值30亿美金。

假设4:只有独角兽能退出。

挑战是,这10年,必须每年投出1个未来能够达到30亿美金的且能退出的公司。

感想1:

每年投资的allocation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否有major hope for return的deal。所以,要适当冒险?

感想2:

市场上不会有几家基金做得到,甚至数不过一个手。

两个scenario,一个算数。

Scenario One

10亿美金规模,10年。

假设1:管理费率1-2%

假设2:carry:15-20%

管理费:1-2亿美金。

Carry:3-4亿美金。

所以,不要随便冒险失去本金?刚刚才说完allocation里需要冒险博大,但是这里又有动机be safe,怎么办?

Scenario Two

假设2亿美金规模,还是10年。

做一个极端假设,就是这个团队有本事在早期每年投到一个独角兽,从10%保守点降低到占比5%。

2亿美金,翻倍成15亿。

管理费:2000万-4000万美金。

Carry:1.95亿-2.6亿美金。

但是如果再极端一点,都可以占到10%会发生什么?

管理费:2000万-4000万美金。

Carry:4.2亿-5.6亿美金!比那个10亿美金基金赚的还多!

因此,在同等能力和业绩水平不受限于资金规模的情况下,应该给一个牛逼的VC团队尽可能“节制”的资金,才能获得最大回报?

这个思考会长期陪伴。

所以,对创业者的启示:一个基金规模大,不代表它就更愿意赌大;一个基金规模小,不代表它没有优秀牛逼的投资人。

 投资人到底有没有一套能说的“判断逻辑”?

问:见了一家公司,如何判断是否跟进?逻辑是什么?

答:两个关键词,三个驱动力,三个不能碰的底线。

(我居然也说起理论了...实在被逼问太多次后的总结)其实很多投资人没什么逻辑,看面相的,找感觉的,凭开心的,开小差的,太多了)

下面认真说,扪心自问的一个逻辑:

第一个关键词:闪光点(shining points)

首先见到创始人,1-2小时的聊天,其实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通过一个一个问题,试图critically地找到shining points。这个critically很重要,批判性地,意思是,我不会盲信,而是有比较有根据地寻找亮点。一个早期公司一定是千疮百孔,不可能完美,所以一开始聊天,并不是拼了命地找缺点。

什么是亮点?我总结了三个:

第一:scale driver

第二:growth driver

第三:profit driver

用人话说:

第一个就是“顶太低”“没有故事”“规模做不大”。

第二个就是“涨不快”“有点慢”“不够迅速”。

第三个就是“赚不到钱”。

因为这三个指标,直接粗暴的对应了未来二级市场如何为一家公司估值的角度,而且说白了,就是一张收入利润表的三个最直白的数。

驱动力,顾名思义,就是什么能够推动规模和利润的增长。

第一:scale driver:目标市场的人群很大?人群小但单价很大?在变现之前能够积累的流量基数很大?

第二:growth driver:明显的消费升级和市场空缺?主流典型用户已经接受?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突出?

第三:profit driver:边际成本不断下降?新用户获取成本不断下降?同样的产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直接卖到新市场?

shining points是可以打分的,每个投资人有自己内心的标准,取决于他的眼界和洞察深度。如果这些shining points都极其突出和全面到位,那么可以打高分。如果只有一个,另外两个缺了,那么总体打分甚至就不过bar了。既然亮点都找不到,那么也就没啥好推进的了。

但是如果真的亮点突出,7分甚至8分/9分,那么下一步,就是找deal breaker。

第二个关键词:不能碰的底线(deal breaker)

所谓deal breaker,不是pros and cons里的cons,因为很多VC内部讨论,往往变成每一个投资经理说一下pros and cons的无趣对话,cons可轻可重,但是breaker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只要有一个breaker,这个deal我一定会walk away。

第一种底线:commercial deal breaker:明显的客户访谈feedback一致性的差。运营数据严重失实。

第二种底线:financial deal breaker:明显的财务造假,管理层贪污。

第三种底线:legal deal breaker:明显的版权问题,比如剽窃,盗版。

其实这些都是会碰一些法律红线的,但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是因为我们DD就是这么做的。无论现在VC们是怎么前置或者后置DD的,只要发现这三个问题,一般都是walk away的,谁投谁傻。

所以,综上所述,先找亮点,如果足够闪亮,有研究投资可能性,再核实是否有不能碰的底线,最后做出最终投资判断。

投资人都说要“独立思考”?

问:投资人都说要独立思考?

答:不同角度去诠释。

独立思考,是相对于人云亦云。

但是,独立思考就像气功,很容易走邪路。

首先,为了独立,往往阻碍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比如,经常有天使投资人,投了之后,才发现这家公司其实还有好几个更大的竞争对手。 

比如,经常有早期投资人,和创始人聊的很投缘,有人和他说了这个人坏话,但是他觉得不该受这些话影响,就直接拍板了,投资了之后才发现这哥们最后贪污了公司很多钱。 

再而,为了思考,往往阻碍了“用常识去判断”。

比如,我们很容易掉入各种模式性思考,B2C模式压货重,C2C模式估值低,B2B模式咋地咋地的思考,最后反而没有人问: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人想买?

比如,我们很容易掉入热点性思考,内容大潮来了投内容,出海热闹投出海,但是有没有想过,风险投资赚钱的本质来自于什么,如果是信息不对称,那么这些大家都说的东西还能不能赚到钱,是不是早就晚了?

所以,这里的独立,是要有足够信息量的独立,而不是封闭式的独立。这里的思考,是要抛开各种理论或者框架,用最基础的逻辑去检验。

斗胆建议,年纪太小或者年纪太大,或者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年轻人一定有新想法,或者自认为自己历经沧桑学识足矣的投资人,偶尔还是要跳出“独立思考”的层面,不独立一下,不思考一下。

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问:有的人说,创业者和投资人是朋友,是导师,是伙伴,是谈恋爱,是心灵上的家庭关系,等等。

答:无论如何,首先,是“投资人股东”和“创始管理层”的商业和法律关系。

一方面,很多基金,为了讨好1%的优秀创业者,于是把这种讨好心态也弥漫到了另外99%的创业者,让大家觉得VC都是人傻钱多。另一方面,很多CEO,总觉得一页纸TS最好了,总觉得聊完就打钱最好了,总觉得投资人啥都别管最伟大了,好像这几百万几千万美金的投资,是带着你赚钱,给你了便宜,投资人还是别BB了。

这样的创业和投资氛围,真的好吗?

所以,我希望,在秀恩爱,表衷心,谈情怀之前,明确一下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

前者出钱,后者出力,一起赚钱。

前者托付,后者受托,各有权责。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 accountor)或代理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

这份责任,其实鞭策的不只是创业,也针对投资人。因为GP投资人的钱,大部分都是从LP募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GP不正CEO歪,倒霉的是LP。

如果GP将投资视作为打闹,赚管理费的心态,那么最后投出来的公司,也不会上进。

如果GP很认真地对待每一笔投资,对钱的态度并不是feel for granted,那么也会逼着自己找到足够优秀的公司。

所以,受托责任,是GP对LP的关系,也是CEO对GP的关系。这是根本,明确了这个,大家再秀恩爱不迟。

最后的最后——

如果后者也出钱,在现在看,是加分项,但是其实我们父辈创业,自己都是花了积蓄的,出了钱,才知如何合理花钱。

如果前者也出力,在现在看,是加分项,但是其实股东不只有投资人和CEO,cofounder也会是,创始团队既然都在拼命,投资人出个力,真心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不要矫情。

文章作者:BAI投资副总裁汪天凡 

*本文作者BAI-汪天凡,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