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强
印度互联网早期投资考察记
从北京飞德里,再从德里飞班加罗尔,各7个小时和4个小时,一路颠簸之后到达这个传说中的印度硅谷。
说几个关于印度的初始印象
关于基础设施
经历了德里和班加罗尔两个机场,设施都是相当现代化的,完全的国际化机场印象。机场出来公路设施也很不错。但没有高速公路的说法,更像是省级公路或者高架桥之类。
进入市区之后才发现,城市的治理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交通非常让人奔溃。tutu,小汽车,摩托车都在一起奔跑,道路基本上是2到3车道,需要司机有高超的驾驶技术(据说很多印度人买车之后会再雇司机)。地面到处是灰尘,还有垃圾。但行人们似乎习以为常并不在意。和中国某些城市一样,班加罗尔现在也到处在修路。城市的生态很好,老鹰、鸽子还有很多很大的树。
班加罗尔城市占地面积很大,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大部分房子是2-5楼,也有一些别墅区,那里的环境会好很多,主要是干净。城市只有一条城市轻轨,大部分人出行主要靠摩托车,还有没空调的公交车。
关于年轻人创业
这次交流,我们是以互联网早期项目投资为名进行的。中方组织者洋葱范与当地机构合作,前两天安排了近100个互联网早期项目展示。与这些印度互联网早期创业者交流是一件奇妙的旅程。
首先,年轻人愿意创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据当地人介绍,最近几年,印度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年轻人回国创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大部分创业的年轻人是印度IT从业者,他们往往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印度人的一两个问题,甚至其应用也会最早是欧美市场。
其次,创业项目的思路各异,却大胆清晰。他们的ppt展示赏心悦目,逻辑清晰,说明其商业训练非常不错。另一方面,想法大胆,清晰。有纯粹的电子购物项目,有提供当地服务的项目,有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数据算法的项目,也有试图发展中印贸易的项目都等等。这些项目开价也不菲,往往动辄上百万、千万美元的估值,丝毫不低于中国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估值。但是其app制作的精良程度却相当不错,体现了其大量IT工程师的技术优势。
印度本土拥有450万的IT从业人员,还有150万的海外IT从业人员。其年龄中位数位24岁,印度市场目前拥有4亿部手机,其中2.5亿部是智能手机(其中95%是安卓手机,而其中中国手机几乎占了一半多市场)。英语是印度人很大的优势,这几天接触的创业者、宾馆服务员、投资机构、企业主都能够很流利的用英语交流(反倒是我们得通过翻译),其产品几乎都有全球化的倾向。
这次我们重点了解了几个关于印度投资的疑惑,与当地的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关于外国投资者投资印度的法律政策。莫迪上台之后,废除了大量印度旧法,并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汇政策是开放的,很多外资限制的政策也放开了,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允许外资全资经营了。目前由于税收政策优惠,大部分的投资经由新加坡进入。
2、印度的城市设施、交通设施、通信基础设施等建设。 我们所到之处,城市交通是拥挤而混乱的。但却也没看到多少交通事故。我们很担心物流的滞后使得电商无法规模化。但经过了解,正常情况下,消费者网上下单之后,即使从孟买到班加罗尔,4-5天快递也是能到了,费用大概1/10左右(以小饰品的网购为例)。
城市卫生环境相当恶劣,除了部分别墅区或者富人区。印度当地的通讯服务商有6家,竞争激烈,但服务质量不一。我们用的airtel3g网络挺好,和国内基本没区别,但费用便宜很多。据介绍,现在印度在开展巨额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中。和当地人交流,他们普遍对莫迪政府有信心,其上台时提出了印度制造,印度数字化,印度创业的概念。现在也在开展清洁城市的运动。他们相信其基础设施会一点点好起来。但当地的中国人告诉我们,不可全信。印度人说得很好,做得如何还是要观察。
3、社会制度。印度有几千种语言,有各种宗教,光官方语言就有26种(有文字的),只有30%的人说英语。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语言,但对印度而言,这会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种姓制度。据当地的中国人介绍,由于种姓制度,印度阶层之间的流动很难。互相之间的通婚都还是最近几年开始开放的。且由于联邦制,各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地方意识,互相之间的协调,公共项目的建设会很慢。
印度正在向世界展开投资的机遇,但如何找到本地的合作机构,如何评判其投资成本,又如何进行过程的控制,这都是要在投资决策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中国资本的全球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过走走看看总是不错。
这次印度之行,前几天是印度互联网投资方向的交流和考察,与印度当地的企业家和行业机构进行了交流。而后面几天,组织方安排了去印度金三角(斋普尔-阿格拉-新德里),观光旅行加上与中国驻印度机构的交流。
这几天的观光我们一路大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路上。但是这种慢节奏的旅行却给了我们观察印度社会极好的机会。而最后一天在新德里与中国驻印度机构大佬们的交流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如下我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这段时间的感受。
印度兄弟
“热情”的景点商贩
后面几天我们参观了印度金三角的几个景点。发现和景点小商贩斗智斗勇,互动调侃是一件挺逗的事。或许是这几年中国游客来得多了,商贩们似乎普遍认为中国人就代表了“lot of money”,我们一下车就被商贩包围了,买各种小纪念品。令人诧异的是,他们竟能蹦出几句普通话来招揽生意,如“等一下”、“一百”、“人民币”、“大哥”等。商贩们穷追不舍的精神也是相当的让人佩服。不仅从我们下车到进景区里面,一路追随,更有意思的是,当从琥珀堡下来的时候,为了兜售我们一袋20元人民币的木雕工艺品,一对小贩竟然骑上了摩托车,一路追随着我们的jeep车。最终,车上一位朋友被逗乐了,掏钱买了一袋才算罢休。事实证明这些木雕工艺品手艺也并不粗糙,性价比相当不错。商贩的热情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地民众对于赚钱欲望的热情度。
自信的司机
这次新德里金三角区域,我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路上。包括从班加罗尔到斋普尔那段历时8个小时的惊魂飞行,以及各段坑人的城际公路旅行。
从斋普尔到阿格拉,从阿格拉到新德里,250公里,谷歌地图显示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都几乎各自花了6个小时。但很有意思的是,一路上包括司机以及组织方的印度小伙伴,都告诉我们只要3个小时,并都一副淡定的样子,似乎一切尽在掌握,大家只要安心休息即可。即使是我们已经开了3个小时,仍然只进行了一半的路程时。而我们一车习惯了效率的中国人,各种不淡定。有人怀疑司机故意不走高速,绕道国道带我们去高档服务区消费;有人嚷着要司机上高速,否则要扣车费……。但无奈司机是当地人,根本不懂英语,而组织方的印度小伙伴也一副夹心饼干,无能为力的样子。司机依然很自信的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行进,根本没有理会我们的抗议。
不知道这种对于错误估计的高容忍度是来自于内心的强大,还是对于高误差的习惯惯性(印度人都是这么高误差判断的?比如时间,比如质量)。
印度司机的自信还来自于他们的车技。不论是酒店商务车和远程大巴车,一路上司机各种急速转弯,紧急刹车,不断摁喇叭,自由穿梭于车流中。作为乘客,有几次我都快被开吐了。但令我惊讶的是,即使城市交通这么拥挤,即使司机开车这么“猛”,但一路上确实没怎么看到交通事故。印度司机的技术就是这么杠杠的。这让我想起了印度阅兵仪式上搞笑的7人、8人杂技骑摩托车,似乎表现的就是他们过硬的驾驶技术。
印度“美食”
在美食方面,我向来都是一个“差等生”。但印度菜给我印象深刻,毕竟太特别了。
来印度之前,亲朋们一再向我强调要注意卫生,特别是注意饮食的卫生,重点是水,否则小则拉肚子,大则会病一场。幸运的是,我们一行15人却没有任何的不适,几天下来都好好的。只是前几天觉得印度的生水确实比国内的要“咸”。而水土不服,前几天大家都肚子胀胀的,肠胃似乎不太消化陌生的印度菜。
说起印度的菜,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糊”。一盆一盆,都像土豆泥,似乎只有颜色,甜咸的区别。印度饮食的配料很多,像中国的酱菜,五颜六色,但都混进了“菜糊”里,就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哪些东西了。大部分情况下,我每样都浅尝一口,然后选择口味喜欢的吃。这种情形,估计和西方人吃中国菜的感受差不多。
但印度饮食也有两样我们熟悉的,就是米饭和大饼,后者尤其受中国人欢迎。这两天在印度餐厅吃过白米饭和炒米饭,但共同的特点都是“米粒细小,干软无粘性”,这种特点确实和他们吃饭需要手抓比较匹配,估计米饭都是蒸出来的,而不是水煮的。而印度的大饼确实非常合乎国人的口味。这几天一直在吃两种饼:一个是类似葱油饼,却没有任何葱花或馅料的,每份都很大,像是印度飞饼那样在一个大平锅上烤出似的;另一个是叫做dosa的薄饼,每次都是餐厅点单做的,大小不一,底部都会有明显被煎焦黄的颜色,饼中放着类似土豆糊一样的东西,并配着各种糊状调料盒,可以卷起来吃,也可以切开了一片一片蘸着酱吃。
印度建筑
这几天我们去了琥珀堡、泰姬陵两个景点。印度古时各地分割,有N个国王,而每个国王都会为自己造一座宫殿。琥珀堡和泰姬陵在建筑上都极为让人震撼,全都是石材建筑,纹理雕刻、几何构图、晶石装饰、色彩铺层,极尽工匠才华。两个建筑都有典型的“穆斯林”风格,清真寺的穹顶,大广场,光影斑斓的细格窗,到处装饰的植物花朵纹雕,以及繁复到极致的宝石装饰,和简洁的红白色彩。
印度一直是一个被占领的国家,先有蒙古人占领后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后有英国占领后的英属殖民地。所以他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的多样,有清真寺风格,也有欧洲宫殿风格。
印度的外墙喜欢用黄色或者红色的颜色。特别是斋普尔,据说整个城市都是粉红色的。这种粉红色据说来自于当年该城的王公为欢迎英国王子爱德华七世而下令全城粉刷的。
印度农村
从斋普尔到阿格拉,以及从后者到新德里,我们都是坐的大巴,走国道,穿越了这个地区的村镇地区。印度的村镇像极了三十年前的中国村镇,管理混乱,却人气旺盛,人和车穿梭于杂乱的摊贩之间。每过一段农田就有一个村镇。国道上跑的车不算少,有摩托车、小轿车以及大货车,但也说不上繁忙。路两边的村镇自然是充分利用这些车流,做起了各种生意,比如修车休息的,贩卖水果的,贩卖祭祀花串的,电话充值的等等。
一路上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农作物,路边的农地一垅一垅,除了田间大树,都是光秃秃的,似乎刚刚完成收割,却不见麦秸或者玉米杆之类的遗留物。从整片整片的样子,一路我们看到的农田种植的应该是同样的东西(估计是玉蜀黍)。农村的外墙基本都不怎么粉刷,有粉刷的大部分是黄色的。黄色似乎是除了红色以外印度人最喜欢的颜色之一。黄色的沙丽,黄色的墙,黄色的芒果和香蕉,连大货车也装饰了黄色的图画和花串。
印度城市
印度的城市似乎可以用“混沌中的有序”来概括。
“混沌”显得其城市治理似乎很失败。班加罗尔市中心随处可见的垃圾,修了一半灰尘漫天的道路,常年失修结满蜘蛛网的公交站台,都拥挤在狭窄车道上的各种交通工具……。在新德里,我们所住的酒店在市中心,出门后道路空旷,绿化极为赏心悦目。然后正当我们感慨这环境简直比北京上海都要治理得好的时候,同一条路,破败而常年失修的建筑和道路突然就闯到了眼前。最后一天的行程我们安排在新德里的凯悦酒店与一些中国驻新德里的企业朋友吃饭,饭前朋友们即提醒在印度停电是很正常的事,请我们不要见怪。然后就突然断电了……
印度的城市出行主要靠摩托车和各种小汽车。班加罗尔只有一条轻轨,所有的公交车是没有空调的。而新德里据说有非常棒的地铁,我们没有机会去领略。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印度城市往往大树参天,没有高楼大厦,视野极好。不论是住在班加罗尔市,还是新德里,市中心的酒早晨起来望出去,几乎都是绿荫荫的一篇,说明这个城市的生态极好。城市街道两边到处的大树说明印度人似乎极少进行政府似的大规模拆迁,很多房子和街道都是存在几十年了。
而在我们与印度人的交流当中,我们极少发现焦虑的心态。行驶在道路上的每个人都似乎不慌不忙的,堵车就赌吧,慢慢开总是可以开到的。据当地人介绍,印度人很喜欢买车,而且喜欢雇佣司机,即使是10万人民币的一台车也会请一个司机,然后自己可以在拥堵的道路上做自己该干的活,慢慢来。但司机的工资并不高,印度劳动力极为便宜。
印度的商贩非常多,各种沿街商铺,据说烟是可以一根一根买的,药也是可以一颗一颗买的。当年沃尔玛想进入印度,被一致反对,当地人介绍的原因说是因为“规模化,高效的大型超市”会伤害小商贩们的利益,造成就业问题。在新德里的那一晚,几个同伴本想吃完晚饭去逛逛,买点当地特产带给国内亲友,却不想出去之后发现大的商场晚上7、8点就都关门了,根本没有可买东西的地方,所有人似乎都休息得很早。
这两天印度严格的安防措施倒是把我们吓到了。从第一天新德里入驻机场附近酒店,到我们在班加罗尔和新德里最后一晚的酒店,凡是进入酒店,所携带的包裹都要进行安检,大箱还需过扫描仪。印度机场进入大厅还需要经过荷枪实弹安检人员的身份确认。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其要部署如此高级别的安防措施。
印度是个和中国文化属性完全不同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神,以及极为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印度人现在很喜欢将自己与中国进行比较,一方面是他们的民主优势,另一方面,他们之前也与中国一样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1991年才进行“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让印度人有强烈的自信,认为他们完全有能力复制中国的成功。“中国有硬件,印度有软件。我们两个人口大国联盟就可以统治世界了”,有人这么开过玩笑。只是玩笑毕竟是玩笑,不少中国驻印度机构的朋友告诫我们要谨慎乐观的看待这个国家,其未来确实有大前景,但发展之路还是会非常曲折。
文章发表于麦策APP,系作者授权B12编辑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及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