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6年进入了尾声,在已过去了大半的这一年里,创投圈讨论VR、热议AI、围观直播,现在又闹着为了共享单车而裸奔。一切都像龙卷风,来得太快,去得也快。找不到方向的创业者和一头雾水的投资人们不再局限于国内,认真打起了“出海”的主意。国外的创业环境是怎样的?有泡沫吗?会疯狂吗?新芽NewSeed 2016年终策划第一波聚焦“歪果仁”的创业环境。本期,我们关注亚洲版块冉冉升起的新星——东南亚。
往期回顾:
《脱欧后的英国:做个高大上的Tech公司,不如做个珍珠奶茶的小本生意 丨 新芽全球创业系列》
《重新上路 这部“改装德国战车”需要怎样的创业老司机?丨 新芽全球创业系列》
《政策“整容”后的韩国创投:大企业失宠,盛行来中国抢市场 丨 新芽全球创业系列》
《年轻人不爱创业,创业者不爱融资,热闹的动漫AV后,日本的“冷”环境 | 新芽全球创业系列》
《技术不输硅谷、合伙人战地相识,以色列这个“创业公司”被全球风投追着跑 | 新芽全球创业系列》
对于国内大多数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东南亚曾是员工旅游或海滩度假的目的地,现在却是掘金热土。
这里有最诱人的市场前景:1.9亿中产阶层,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6亿互联网用户,预计2020年将达到4亿;8700万移动电商活跃消费者,数量居世界第一。
这里也让人望而却步:有世界排名第四的fintech之都,也有让投资人挑不出一个项目的创业荒漠;11个国家、11种语言、11种文化,如果无法打破,上述诱人前景也只是泡影。
在东南亚,创业是一场大冒险,丰厚回报与风险相伴。想在这里掘金,先要问问自己:“创业者,你敢吗?”
从以下两组对比中,或许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东南亚创业的大冒险。
胜利者与失败者
这两个华人打造创业公司,一个成为价值37.5亿美元的独角兽,另一个创始人卷款跑路。
1. Garena,东南亚最大独角兽
Garena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新加坡。这家由华人创办的初创企业,从最开始的游戏公司,逐渐发展为涵盖资讯、商品、支付、服务的完整娱乐产业链条。据称,自2011年到2015年,该公司净营收增长了13倍,达2.7亿美元,相当于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5%。目前该公司已经募集了5亿美元资金,仅今年3月的D轮融资就达到了1.70亿美元。
2. 华企园,卷款出逃的末日狂欢
华企园成立于2016年1月,总部位于柬埔寨金边。这个众筹楼盘项目的核心是帮助入柬中资企业落地。第一期众筹圆满成功,而第二期众筹发起仅一个月后,创始人伍新权便卷款跑路。失踪5天后,他在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写道:“我变得彷徨,似乎自己必须看着华企园慢慢死去,而部分股东和外界期待华企园的失败来证明他们的见解是对的。既然人生见底,那就放荡结束吧。”他带走了79,636美元,用于在入狱前的日子里吃喝嫖赌。而他最初的创业理想,是在这79,636美元后再加5个零。
高科技与低科技
有创业成败,也有国力落差,一个位居东南亚中心,希图世界fintech中心;一个偏居内陆,举国找不到可投的项目。
1. 新加坡,高科技标签问鼎世界
新加坡集中着整个东南亚最优质的创业资源。在吸引资本方面,政府率先为美元VC提供落地支持,使其成为东南亚的风投中心;人才方面,政府向海外人才提供了迅速便捷的落户政策,让新加坡成为该地区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媒体方面,这里拥有众多知名媒体的分部,发布一条融资消息即可传播全世界。
高科技创业公司在此扎堆,吸引着来自全球的资本,而总部在邻国的公司也不得不把科技部门放在新加坡,因为只有这里才招得到人。高科技,是与这个“Smart Nation”(智慧国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的2030年战略)匹配的创业类型。无怪其能发展成为全球fintech影响力第四位的国家,仅位居英国、美国西、东海岸之后。(排名来自2016年初安永为英国财政部制作的报告)
2. 老挝,低科技才能获得投资
作为东南亚地区唯一一个内陆国,老挝的创业之门似乎也较邻国闭塞。尽管该国GDP有望达到7%的增长,首都万象的创业机会仍十分匮乏,甚至会英语的创业者都很少。
Foxperss和Book Delivery是当地比较新颖的创业公司,前者主要解决老挝基础设施和支付模块缺乏的问题,用摩的做快递;后者解决的是老挝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每周去泰国采购泰语书籍,以补充当地匮乏的老挝语书籍。
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初次创业者,都不到23岁,而且都只关心自己690万人的小市场。以这两家初创公司为代表的万象创业者,很难吸引天使投资人出手。社会价值投资基金Lotus Impact Fund和湄公河天使投资网(MAIN)联合创始人兰德曼指出:“现在还不到投资这些初创公司的时候,而是先要改进他们的业务模式。”
兰德曼给出了几个值得投资的创业领域——低技术、农业、教育、酒店业。因为当只有19.9%的老挝人口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基于移动应用或Web的解决方案便不再适用。
$page$尽管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却不妨碍东南亚成为下个世纪发展最快的区域。各国政府已经着手搭建自己的创业生态,规范创业乱象。即使是创业荒漠老挝,也在东盟和国际投资者的帮助下,努力激活当地创业生态。
自循环创业生态
东南亚乐于用“创业生态”来形容整个区域创业环境和参与其中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资本视线还聚焦于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时,东南亚各国就凭借这种自循环,竭尽所能扶植当地创业。
生态系统中,主要玩家是各个初创公司,他们是绝对的主角,享有来自培育者的给养和帮助。政府和上一代创业者则扮演了主要的培育者角色,与硅谷早期的创业生态如出一辙。他们希望自己的第一代“仙童半导体公司”,能帮他们培养出英特尔、谷歌、红杉和KPCB。
第一代创业者开始反补创业生态
开放!开放!
随着国际资本关注的提升,各国创业生态也终于打破自给自足的缓慢发展状态,进入了飞速提升期。中国和印度已经消失的人口红利和互联网红利,正在东南亚如火如荼的上演。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初创公司的融资额较去年同期缩水28%,印度缩水17%。而在印尼,2016年第一季度投资额相较去年同期翻番。
资本为创业生态注入了活力,尽管B轮融资在目前的东南亚还是卡在创业公司面前的一道坎,尽管大多数创业公司最核心的桎梏仍是招不到人,但几个开放得早的创业生态,正面向全世界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散发魅力。
1. 新加坡:政府与VC共担风险
新加坡是最早对国际开放的创业生态,除去英语优势,政府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吸引国际资本,新加坡政府提出5比1的风险共担计划,即VC投10万,政府就投50万。这样一来极大分散了投资人的风险,迅速吸引了垂涎于新加坡创业公司却小心翼翼的国际资本,新加坡也发展成为东南亚的风投之都。
2. 印度尼西亚:人口红利最明显
有媒体称印尼像是七八年前的中国。印尼有超过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次于印度和中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明显。总统佐科上任以来,致力于把印尼打造为“创业友好”国家,邀请各国资本“共同捕捉这一生一次的难得发展机遇。”印尼创业生态的一个开放侧影,是三年前中国在印尼外资来源地排名中仅列第13位,现在已跃居第三。
3. 泰国:发达的电信业是生态主要助力
和东南亚多数国家一样,跨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泰国,移动用户增长迅猛,三大电信公司分别设立自己的孵化器,成为泰国创业生态的主要助力。过去两年间,泰国创业公司融资金额合计达到2500万美元,目前拥有创业公司2000余家,位列世界银行发布的“最容易创业的国家”第26位。
4. 马来西亚:MaGIC和MDeC发挥重要作用
由马来西亚政府亲自担当创始人兼CEO的MaGIC是当地最大的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MDeC(马来西亚多媒体发展局)是马来西亚政府主导的科技服务型平台,在全国有超过40家机构网点,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国外企业在马来西亚进行投资。
$page$这样一个琐碎的创业生态群,机会在哪?谁能抓住这个大市场的机会?
差距之间皆机遇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在东南亚有一个关键词必须铭记于心——Gap。贫富差距、基础设施差距、人才差距、创业环境差距……都是初创企业在这里拓荒的阻碍,但同时,一旦你弭平了其中的某一个差距,就意味着一个独角兽的诞生。
比如,东南亚59%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据麦肯锡调查),但却拥有2.6亿互联网用户(据谷歌调查),造就了新加坡金融科技的繁荣;又比如,8700万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推动了东南亚电商创业,却因当地缺乏可靠的物流基础,同样推动了“摩的”这种特色业务的发展。
安全、拥堵、基础设施、教育、贫穷,这些可能会成为初创公司发展障碍的因素,却往往是当地最为重视的创业领域。在东南亚,谁的公司能解决实际问题,谁的公司能为当地引入新的生活方式,谁就有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另一个说服投资人的关键因素是,扎根一个国家,同时在两三个国家发展业务。因为在这样一个分散的大市场里,立足一个国家发展当地业务,市场规模相当局限。然而这时创业者面临的挑战是,针对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策略。因为不同的创业生态下,复制可能并不凑效。
“To VC”不如“To 中国大公司”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中国复制一个国外创业模式,一年之内会有1000家类似模式涌现。而在东南亚复制一个模式,估计只会出现10家类似模式。这意味着在东南亚少了990个初创公司跟你抢市场。
同样保持7%的经济增速,同样拥有逐渐壮大的中产阶级,同样跨过PC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东南亚就像是几年前的中国,而今中国的独角兽和大公司们,正是现在东南亚创业者热衷模仿的对象,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融资和退出渠道。
今年4月,阿里斥资10亿美元收购东南亚电商Lazada。这个“10年前的淘宝”在东南亚6个国家搭建电商生态,靠着培育市场和拼凑物流配送体系,赢得了阿里的青睐。
8月,成立于新加坡、目前拥有5个国家布局的“新加坡版滴滴”Grab Taxi,同样从原版滴滴、以及软银中国那里获得了F轮融资,金额达6亿美元。这已经是滴滴出行-滴滴快的对该公司的第二次投资,被传收了Uber中国却丢了海外市场的滴滴,或许将凭借Grab Taxi,在东南亚战场继续延续与Uber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