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摆渡人》《长城》等豆瓣电影评分过低,更该关注的是中国电影“残酷”生态

人民日报批《摆渡人》《长城》等豆瓣电影评分过低,更该关注的是中国电影“残酷”生态

或许这场舆论战争之中,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影评人与豆瓣面临的危机,而是整个电影市场面临的危机。有很多人说,真正可以搞垮中国电影的,是烂片。这才是值得警醒的。

2016年的贺岁档只剩下一个尾巴,但今年的贺岁档,真正的主角不是电影,而是电影舆论,从电影到票房、从影评到口碑,都上演了一场全方位的舆论大战。

12月23日,娱乐独角兽发现了豆瓣关于“摆渡人”电影评分奇低,大量新注册用户打了“一星”评价,于是写了以下这篇文章——《摆渡人》豆瓣评分3.8疑似被“黑”:“口碑扑街”背后的资本暗战。没想到舆论却迅速发酵,“豆瓣低评分”事件迅速引起了官媒的注意:

12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了一篇原刊发于《中国电影报》题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文中科普了两个网络技术弊端的术语:“撞库”和“肉鸡”,表示利用这种网络作弊技术,在豆瓣、猫眼等一批密切对接观众、为观众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观影指导和购票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上,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也就是水军组织形式。

同时文中观点表示,“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大破坏了所有电影从业者的生态环境。”其中引用了“娱乐独角兽”的发现,“《摆渡人》在一天之内豆瓣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且零点仓以后集中放出了大量一星的豆瓣评分”

在此时,谁也没预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涟漪效果会作用在这篇文章之上,并且在电影圈产生一场口诛笔伐的拉锯战。虽然无意中成为这场备受关注的“评分危机”导火索,但这背后反应的却是中国电影生态的缩影。

1

《人民日报》批豆瓣评分,竟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28日一天,《人民日报:豆瓣电影评分恶意伤害中国电影》这篇文章迅速横扫各大媒体,蔓延到成千上万媒体人的朋友圈,舆论狂潮掀起,“影评人搞垮中国电影”“豆瓣评分影响票房走势”“豆瓣电影评分造假”“影评人恶意差评拉低票房”等舆论风波一阵又一展覆盖各大媒体平台。

28日晚间,央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也做出了以“对豆瓣等恶意操纵影评的网站说不”为题的报道。官媒点名批评互联网电影平台,这算是首例。

这场舆论之战迅速从媒体群体内部传播变为了大众传播,从影评人言论权利之战变为大众言论自由之战,而几方拉锯下,舆论势头持续高涨。

28日当晚,有媒体宣称,昨日猫眼 69 位专业影评人已经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晚间,猫眼购票APP上“猫眼专业评分”功能下线,并有消息表示,豆瓣、猫眼皆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

随后,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发朋友圈辟谣并未约谈豆瓣,同时表示之前的文章过度“猜想”了事实,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并表示,曾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

这场舆论拉锯战,到此时才算是稍有平息,可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依旧能都看到这场拉锯战的硝烟,硝烟之下有的人为评影人叫屈,有的人为电影平反,有的人为自己话语权发声,而更多的,却是对此时中国电影生态的担忧。

2

舆论危机背后,畸形电影生态才是“罪魁祸首”?

不立于足电影本身,只是文过饰非,这才是真正不能接受失败的人。而中国电影生态最让人担忧的是——电影排片、档期都透明的环境下,电影的评分成为媒体评价口碑的重要标尺,也成为竞争对手刺刀见红的“角斗场”。

就比如《摆渡人》电影上映初始,电影呈现与观众心理预期的极大反差,迅速对电影口碑造成了影响。其中既有影迷独立自发的评分,也有不少恶意竞争带来的差评。主投方阿里影业作为一家新入行的公司不足之处即刻暴露:对于电影行业的竞争环境缺乏准确预判,对于电影上映后有组织的水军攻击应对不够,对于电影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自耕自收的层面殊不知现在电影行业关于排片、档期、口碑的竞争早已是刺刀见红,寸土必争的惨烈状态。

28日下午,阿里影业官方微博发表了一段评论——“尊重不喜欢的权利,可以视为对《摆渡人》评分危机的首次回应:

在这次舆论风波中,阿里影业和《摆渡人》也显然成为网友情绪的靶子。但从阿里影业的官方回应来看,还算是相当克制的:既承认“恶意评论和差评是两回事”,又表示“尊重说很差的自由”,作为“口碑疑似被黑”的受害者,阿里影业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喜欢是一种权利,但喜欢不意味这作品本身质量就好,同样不喜欢也是一种权利,但不喜欢不意味着作品本身质量差,不管是对哪部电影,好片或者烂片,绝对的价值判断都是十分可怕的。

“不负责任”的“口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态的一个巨大风险:在缺乏有效量化机制的评价体系中,中国电影的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而“口碑”的诞生过程中却夹杂太多的商业和资本较量。

今年的贺岁档,目前“国产电影三叉戟”都背负着不同的“资本”命运:乐视危机刚过不久,而《长城》除了乐视危机外,还有乐视影业5.2亿业绩承诺的压力;《铁道飞虎》则在上映之初刚刚和微影时代签署了10亿的高额保底协议;《摆渡人》则考验能否成为阿里影业首个“爆款”。在这样的业绩压力下,《摆渡人》《长城》的豆瓣的“低评分”显示出中国电影生态的残酷真相:脆弱的舆论环境、缺乏公平的评价体系,以及畸形和浮躁的竞争环境。

而豆瓣、猫眼上的专业影评人作为KOL产生的引导能力、豆瓣上电影的评分机制,虽然没有达到“破坏电影从业者的生态环境”这么耸人听闻的程度,但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电影的感知。电影上映初始口碑迅速产生,黑一部电影或者推一步电影在KOL的带领下会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判断。而在这种大势舆论下,就不免出现水军与跟风差评。

或许这场舆论战争之中,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影评人与豆瓣面临的危机,而是整个电影市场面临的危机:票房的跌落、电影市场的畸形、大片屡屡扑街、电影评论简单粗暴的一体化,这不应该简单量化成贺岁档几部电影遭遇的口碑风波,而是思考这个风起云涌的贺岁档,对以后的电影产业有什么样的意义,它是否预示着从此之后电影舆论口碑才是重中之重,而质量的好坏反而被掩耳盗铃的遗忘了。有很多人说,真正可以搞垮中国电影的,是烂片。这才是值得警醒的。

*本文作者周锐,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