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被架空的传言,已经不是一两天了。金沙江、滴滴、经纬等同一阵营的资本入局,不太可能放任战斗经验值不高的初始创业者自生自灭。
据雷锋网查阅工商资料得知,ofo所属的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发生过工商信息变更,变更后,投资人一栏增加了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王刚等9位。
更重要的是,变更前,戴威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杨品杰任监事,变更之后,戴威身份变为董事长,董事部分包括肖敏、陈熙、薛鼎、杨品杰、朱啸虎、于信、张巳丁,监事变更为陈婧。
投资界人士向雷锋网表示,董事长是董事会股东中占有股权最多的人,执行董事是董事会大股东中直接参与公司运作的人,换句话说,执行董事既是股东又是公司业务的领导。
如果是未上市公司,基本没有必要选出董事长,因为董事长主要担负上市公司法人代表的职责。规模较小的公司,只需要一位真抓实干的执行董事就足够了。但是当未上市公司选出具体担任董事长职务的人,一方面说明公司盘子越做越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公司在为上市做布局。
同时,从ofo股权架构可以看出,戴威占股比为36.02%,滴滴占股比为25.32%,再加上经纬、金沙江、王刚等,本质上都属于滴滴系,他们股权加起来远超戴威,所以坊间传闻戴威被架空并非空穴来风。
反观摩拜的股权架构,则简洁得多。截至目前,摩拜股权架构仅有四位——胡玮炜占比36.12%、天使投资人李斌占比29.25%、王晓峰占比20%,夏一平占比14.63%。
资本与创业者的关系总是暧昧。
ofo前身是ofo骑游。2014年初,戴威和团队从青海结束支教回归后,创立ofo骑游,并拿到了唯猎资本1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这笔钱维持到2015年5月份骑游项目失败,当时戴威带着BP见了数十家VC,期望值从2000万缩减到500万,却还是融不到钱。最惨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400元,连工资都发不出。
那时候,戴威每晚都沿着四环骑行几小时,几番思虑之后,他缩减员工数量、更改公司发展路径,最后,ofo骑游还是在唯猎资本的帮助下,勉强渡过了难关。
有时候,资本是创业者的救命稻草,有时候,资本是创业者的加速器。
2015年9月7日,据雷锋网了解,ofo小黄车率先在校园内上线,第一天200单、第二天300单,逐步发展到10月底北大单校日均订单4000笔,12月,ofo日订单接近2万单,随之而来的,是金沙江创投的关注。
时间轴清晰地印刻在戴威脑海中,那是2016年1月29日,在戴威印象里似乎大家都该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ofo客服接到自称是金沙江创投的电话。怀着忐忑与不安,戴威与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来到国贸三期56层,见到了主导映客的投资人罗斌和朱啸虎。
在此之前,戴威对金沙江完全没概念,抱着2000万美金估值的心理预期就去了,不曾想对方直接打了个五折。戴威犹豫了,他私底下调查了朱啸虎的背景,了解到朱曾投过滴滴之后,咬咬牙接受了这个报价。
朱啸虎在分答上解释投资ofo原因时表示:“我们投ofo是在帮滴滴做早期布局,帮滴滴防护侧翼,这可以说是风险投资与企业两方的配合”。
这一投资消息,在共享单车行业内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当时滴滴在创业者心目就像个不败神话,有了它的加持,这场战役似乎有了某种指向。果不其然,春节之后,朱啸虎引荐投资人王刚给戴威认识,顺利谈判、协议达成,王刚和真格基金投了ofo A+轮,两轮融资合计2500万元。
除了资源加持,滴滴插入ofo内部的,还有一个新团队。
张严琪,参与滴滴Uber大战之前,是一名外汇交易员,每日掌控着上亿资金的流向。加入Uber之后,瞬间转换为充满“狼性”的领队人,策划推出UberEasts和全球冰淇淋日活动,联络KOL与众多媒体召开发布会。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带领成都和北京团队先后做到了Uber全球业务量第一,成为Uber全球最年轻的区域总经理。
也正因为这等工作能力,在滴滴收购Uber之后,张严琪及其团队被吸纳进滴滴部队,对外号称负责滴滴二手车业务。但不论是滴滴的二手车、还是张严琪,都自此低调于公众视野之外,直到2016年11月,张严琪及其团队空降ofo,担任COO。
相较于滴滴系,ofo创始团队则显得稚嫩得多。
2016年中旬,有投资人致电戴威,表示目前城市市场是更大空间,可以考虑走出校园,但戴威坚持ofo应该留在校园,最多放宽到部分院校可以单双号进出校园。
2016年9月1日,ofo后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当时有一位美团中层到ofo面试,他说,饿了么做了几年的江山我们半年就打下来了。戴威突然意识到,ofo慢了。
决定瞄准城市市场之后,团队又因为缺乏战斗经验和战略失误,在缺乏城市试点的情况下,执行动态调价倍数的策略,走了不少弯路。
空降高管立竿见影。2月24日,摩拜单车第一次发布全国免费骑活动,截至3月23日,这一个月内,有10天全国免费。这一次,ofo几乎没有延迟地跟进了战斗,随即推出力度相近的免费活动,充值优惠则达到了“100送110”“100送200”的水平。
资本在ofo基因、战斗力等影响上是巨大的,而因此埋下的隐患,在股权架构中也清晰地显现出来。
因多轮融资、创始人股权稀释、继而管理权旁落的事情,企史上有大把案例,比如一号店。2010年5月,于刚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资金困境中从平安融资8000万元,让出了1号店80%股权,控制权就此旁落。之后平安整合1号店并不顺利,于是逐步将1号店控股权转让给了沃尔玛。
而“反稀释”的成功案例便是京东。赴美上市之后,京东实行AB股策略,根据京东商城提交的 IPO 文件,该公司董事长兼 CEO 刘强东虽然仅持有该公司 21%的股权,但却可以凭借着拥有 20 份投票权的特殊股票控制该公司 83.7%的投票权。京东选择赴美上市,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看中AB股制度,与阿里赴美上市逻辑如出一辙。
双层股权结构可以说是多年创业、多轮融资、股权稀释严重的创业者最好的归宿,但前提是,该公司能够顺利走到纳斯达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