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的周龙鹏刚刚毕业两年,对于江湖上流传的“大叔是最佳创业年纪”的说法,有自己的见解。“正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甩开膀子,无所畏惧。”
2014年,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周龙鹏才21岁,他带领的晨电智能科技团队就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并在一年后的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拿到了全国银奖。一时间,学校和社会的聚光灯都照耀在这个年轻的团队身上。
在他的朋友圈,一群学弟学妹们正晒着毕业照和毕业证书。伴着湿热的空气,又一年毕业季来临了。周龙鹏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这个学校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2015年9月成立了电子科大创新创业中心,晨电科技的“炫轮”便是从这里孵化,朋友圈里的学弟学妹们也是在这里开始创业路的第一步。
被“催熟”的大学创业
与父辈眼里的“铁饭碗”不同,稳定不再是90后择业的重要因素,是否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考量。加之自国家“双创”政策的推进,以及心比天高的志气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朝气,“自己做老板”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选择。
张旭豪与室友一起从跑腿送餐队伍发展成了现在的“饿了么”;在宿舍楼里创业的汪滔将大疆无人机行销全球,身价超300亿;李斌创立的蔚来汽车,背后站着百度、腾讯、IDG、高瓴资本等“大玩家”。
还有爱奇艺、猫眼电影、今日头条、学霸君、房多多……这些出自校园的独角兽为年轻的创业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再百度一下“大学生创业”几个关键字,就能跳出一溜的《清华大学生卖水果鲜果切年售千万》、《湖南大学生卖臭豆腐年销售额超2亿》、《95后大学生校园养鸡创业年营业额达80万》、《大学生回家创业卖猪肉开10家连锁店》、《清华大学生“搞虾”获千万元级天使投资,每天卖虾额达30万元》等等新闻。这些赫赫的标题,无一不刺激着大学生创业者亢奋的神经。
正如报不完的新闻,数不清的大学生投身于大学生创业大军。去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更是有强烈的创业意向。28%的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
入场只有3.8%,且三年后半数退场
2013年5月,22岁的大四学生余佳文参加东南卫视创业真人秀节目《爱拼才会赢》,顺利获得策源和真格的千万元人民币级的A轮投资。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创业融资消息被频频传出。
一切似乎发展得如火如荼。
但回看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被媒体报道最多的那些人,他们被捧上天了之后,都尴尬地摔在了地上。
“要给员工分一个亿“的余佳文后被啪啪啪打脸,收回自己话,后转入低调;马佳佳的“泡否”情趣用品店没活过一年,创办的泡否科技和嗨吗科技已两年没有消息;有“90后马云”之称的温城辉今年高调裁员;要颠覆KTV市场的一起唱CEO尹桑去年年初宣布团队解散,甚至发不出一个月工资……这些90后都曾大量地曝光在媒体面前,接受了无数的闪光灯和赞许,也都进行过动辄千万元级别的融资,而今要么勉力支撑,要么销声匿迹。
不仅是“网红”创业者的陨落,官方数据也体现了一些趋势。就在今年6月12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6届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仅为3.8%。而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中,三年后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了创业市场。
大学生创业这道题该怎么解?
这个数据与《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产生对比,为何在校时有近九成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而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人只有3.8%?
周龙鹏站在大学生创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见解。
“拿我们学校举例,如果要创业做硬件,要懂工艺流程、研发、设计、生产、量产,要跟工厂、模具厂、包装厂、物料采购打交道,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就做不了。”周龙鹏分析道。
正如周龙鹏所说,制约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两大阻力因素是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和经验不足。
报告显示,51%的在校大学生、53.1%的创业者认为创业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约束。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的大学创业者占近八成,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不超过4%。
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启动资金是与同学们一起在“练手”的过程中赚到的。
“大三的时候,在学校做了几个外包项目,赚了几十万。这是我当年的创业启动资金,后来就获得了融资。”
周龙鹏大学所学专业是通信工程,在电子科技大学,像周龙鹏这样接外包项目的大学生很多。“外面公司找我们做项目,都是图便宜。但是效率和专业性是比不了社会上成熟的团队的。”
靠做项目赚到了快钱,有了一定资金。加之做互联网及IT外包业务门槛较低,机会也多,资金需求少,回报见效快,IT类成了大学生创业的热门领域。
“但身边做得好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几乎没有。”周龙鹏说。
他说的也正是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一股脑扎进去的一波接着一波,但大多生存都是困难,更别提能拿到融资。除了资金和经验的匮乏,缺乏指导、手续繁琐等因素也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
其实与之前大学生疯狂入局相比,这样的略微“退潮”或许并非坏事。这恰恰说明了如今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业方向有了更理性的判断,少一分跟风,多一些思考,才能避免不在前人摔过的地方再摔一次。
又到毕业季,就业还是创业,你考虑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