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逼”简史,和移动互联网的“脏话期”

“撕逼”简史,和移动互联网的“脏话期”

2017-06-29 12:07Newseeders 合作伙伴
回顾这几年中国互联网语言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在过去几年间,“屌丝”、“撕逼”、“逼格”、“装逼”,这些与生殖器相关的词汇大行其道。

回顾这几年中国互联网语言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在过去几年间,“屌丝”、“撕逼”、“逼格”、“装逼”,这些与生殖器相关的词汇大行其道。这些词汇,不仅仅限于网络评论、网络社区等非正式场合,一些媒体也堂而皇之地在标题和正文中大量使用,成为媒体使用语言的一部分。

追溯这些词汇的发展,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第一,这些词都是2012年以后开始产生或者大规模使用,其中的标志是“屌丝”一词的出现。“屌丝”最初出现于2011年底的,但是爆发却在2012年3月份。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移动互联网上各种粗俗的脏话被发明出来。第二,这些词集中在2015年前爆发性使用,近两年使用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少了。

下面是“撕逼”、“逼格”、“装逼”这三个关键词在百度指数情况,能非常明显体现出上面所说的两个特点。而像“屌丝”这些词也同样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

从无脏话,到SB和撕逼,媒体脏话的发展

所谓脏话,不过是民间俚语的一种,处在语言的最低端,除了文学作品必要的引用,一直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媒体一直尊循严格的编校制度,传统媒体出现脏话几乎是不可能。PC互联网兴起之后,言论权力由媒体单独把持,部分让渡给网民个体,编校制度逐步退位,互联网脏话产生。但是,PC互联网的脏话,依旧有一些含蓄,甚至有一些文化含量,比如网友发明了“SB”用来代表“傻逼”,发明了“TMD”代表“他妈的”,甚至造出了“草泥马”这样的网络神兽。PC互联网时代的脏话,一直流行于互联网上,很难出现在传统平面媒体的工作语言当中。

相对于PC时代的脏话,移动互联网的脏话更加赤裸、粗俗,但却能被传统纸媒直接引用,而无论从业者或者读者却都习以为常。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媒体用户群体的变化,以及媒体话语权的转移。

2012到2015,媒体用户结构的变化

近十年的媒体发展史,是由高到低,由少到多的读者群体扩展史。

在整个中国总人口当中,按照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总共只有1亿出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是1.9亿人,而小学和初中学历的人群则高达近9亿人。

在纸媒时期,位于排行榜前列的是属于《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以及各地的都市报。能付费购买报纸的人群,无疑在中国总人口当中属于10%以内的“文化人”一列,因此媒体的整个形态,无论从业人员,还是内容经营,都呈现一种相对有文化的气息。

PC时代的高使用门槛同纸媒时期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只不过是将此前不付费、不主动的用户,变为免费用户和被动接受信息的用户。纸媒的从业人员在PC时代,切换起来也顺畅自如。

而移动时代,此前从未使用或者很少用过互联网的低学历用户群体以数亿规模增加,互联网从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农村极速普及。

中国互联网的整体用户群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此前很少接触互联网的低学历人群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人群。

移动互联网的“脏话期”

但低学历人群并不意味着素质低下,而是来自于对互联网语言的认知与运用。

在儿童教育里面,有一个叫做“诅咒期”的名词。诅咒期一般出现在儿童3-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学会说话,体会到粗俗语言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存在感,所以很喜欢说“屎尿屁”,爱骂人,并且以此为乐。

近五年来,中国媒体行业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产生。2015年开始,内容创业兴起。而在这两个节点之间的三年间,“撕逼”这样粗俗的词语集中爆发,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脏话期”。

中国移动互联网“脏话期”的背后,是整个互联网用户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数亿新增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刚接触互联网语言体系,和刚学会说话的儿童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感受到极端语言带来的个体存在感,越粗俗,越受人追捧。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第一次在网络发言的用户,一开始就从规模上占据了主导位置。

这些新增用户,直接影响了媒体内容的发行量(阅读量),从用户端改变了媒体,并进而改变了整个内容行业的生态。

在2012年到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脏话期”里,除了“撕逼”这样极端、赤裸的脏词盛行,另外一方面,则是此前PC互联网上颇受追捧的,喜欢讲各种“民主”“自由”概念的“公知”不可避免地落寞了,“小粉红”出现了。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结构的质变。

“脏话期”的结束,与媒体“新常态”的开始

在线下,粗俗的词语的使用并不是一种常态,“撕逼”这样带有生殖器官的词语基本上只有骂街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在线上,同样不可持续。伴随中国移动互联网新增用户爆发性增长产生的“脏话期”,也随着移动用户增速的下降而逐步结束。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开始大幅放缓,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用户不再是主流,“脏话”带来的存在感大幅减弱,人的羞耻感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撕逼”类似词语使用量的持续下滑,人们开始追逐各种“网红”,从审丑到审美,以及开始欣赏具有各种才艺的普通人,颜值直播出现。

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已经占据总人口一半多,线上和线下人群高度重合,人群喜好线上线下开始统一。消费升级的概念开始提出。而小米从2015开始遭遇增速下降的波折,oppo和vivo出货量大幅增加,这背后的原因一般都总结为线下和线下渠道之争,而忽视了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脏话期的结束,互联网人群趣味的改变。

互联网人群结构在2015年后趋于稳定,对于移动互联网媒体而言,内容行业有了“新常态”,市井、通俗。不同于纸媒,也不同于PC时代。

*本文作者程侃如,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