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有可能比肩共享单车吗?

共享充电宝有可能比肩共享单车吗?

2017-07-28 09:02创业邦 合作伙伴
对于共享单车来说,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未来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像滴滴快滴一样合并,要么进行更为长期的拉锯战。

如果说2016年火了直播和自媒体,那2017年一定是共享的一年。

而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2015年共享单车以“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宣传语正式进入消费者的视野。随着资本的强势入局,共享单车在2016年迎来爆炸式扩张,目前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成为了“新四大发明”之一。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3月出现,因为“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一条朋友圈爆红网络,是今年互联网当仁不让的网红项目。

后来居上的共享充电宝能否比肩共享单车?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解读。

PK资本热度,共享单车吸金集中于两大平台,共享充电宝却遍地开花


如果要论推动共享单车发展的第一动力,非那些疯狂的资本莫属。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6亿美元E轮融资的半个多月后,ofo小黄车正式宣布完成E轮融资7亿美元。目前,共享单车行业融资总额已达数百亿人民币。其他共享单车虽也有上亿融资,在两大巨头前却几乎不值一提。

而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初的短短两个月,就获得11笔融资,行业内融资总额高达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融资效率的5倍。聚美陈欧更是直接放话,对街电的投资无上限。

共享充电宝能吸引资本大面积流入,一方面,投资者认为共享充电宝会成为刚需;另一方面,随着共享单车行业日益兴盛,“两超”格局的出现,此时资本想要进入共享单车行业难上加难。而错过了共享单车投资快车的投资人,更青睐与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相似的共享充电宝。

PK使用频次,共享单车赢在个性化,略胜一筹


此外,使用频次也是衡量实力的重要指标。从使用频次看,共享单车的使用频次是高于充电宝的。但是这也和充电宝行业“七雄争霸”的格局有关系,市场的选择多。但随着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会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

而单车本身能与人发生的联系也会更多。单车也更适用于多场景,比如约会、买菜、短途换乘等出行需求,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则略显单调。

所以,共享单车在用户频次上的领先可能是个性化的领先,如果共享充电宝也开始萌生“非主流式”的变革,或许用户会重新审视它,当然,前提是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上。

 PK成本、回收期和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不落下风


当我们脱离表面,去看内在的东西时,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就成本而言,共享充电宝总体比共享单车少很多,共享充电宝一般成本在百元左右,而共享单车则跳跃很大,ofo类的单车成本在几百元,而摩拜一类的则达到数千元成本。因此,低成本形成的低门槛造成了资本的大量涌入。

就回收期而言,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大多回收期在数月内,回收期更短,而共享单车则不同,成本高,回收期更长。所以,在成本和回收期上,共享充电宝更胜一筹。

PK行业前景,共享充电宝不逊于共享单车


对于共享单车来说,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未来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像滴滴快滴一样合并,要么进行更为长期的拉锯战。

而短时间内,共享充电宝或许不会形成像摩拜和ofo这样“两超”的情况,只会呈现“多强”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迹象表明,“多强”格局不一定会逊于“两超”。

  •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多强”的格局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原则同样适用于市场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竞争解决行业内部的缺陷,使得更有发展力的平台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行业发展。

  • 而从未来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倾向于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储电量产品。那么,共享充电宝势必不会仅仅停留在手机充电上,而是转向多种电器的使用。特别对电量不足,容易断电的城市有很大的吸引力。“多强”格局的共享充电宝在体量上可能会比“两超”格局的共享单车大。


由此看来,后来者共享充电宝由于兴起有方,与同处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前辈共享单车相比,虽然在用户使用频次上略占下风,但在用户规模和增速上、成本和回收期和资本融资上并未处于下风,随着共享充电宝的高速发展,“多强”的爆发力可能更甚于“两超”。

*本文作者小白,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