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12年的风口的豆瓣,现在却要上市了?

错过了12年的风口的豆瓣,现在却要上市了?

自从中国90年代初接入互联网,风云际会之后早已天下大变,在这千年之大变局的时代中,有两家企业是互联网大潮中的清流,一个是知乎,另一个则是豆瓣。

境外上市“钱”途几何?

日前,阿北发布了《年中业务调整》内部信,微信公众号“三声”在报道中称豆瓣已经上市的预期通道,再度放回海外。基于这一目标,豆瓣各线将开始启动独立预算,管理各自的产出和成本。

但是,后来豆瓣工作人员表示,内部信的内容主要内容还是内部业务的调整,关于上市的计划只是提了一句。

关于豆瓣的争论,始终围绕这它的用户展开,一方面,认为豆瓣的用户都是因为兴趣分布在各个蜂巢式的单元组织、相对年轻,勇于尝试并对文化产品有较高的品质要求的用户;另一方面,则认为基于兴趣化的线上社区和单纯的用户数为商业模式的的时代已经过去,错失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等风口之后,豆瓣的商业化能力实在堪忧。

2009年的时候,豆瓣只有30几个员工,网站已经在全球排名139位,单靠广告,足以盈利。但是这年下半年阿北拿到了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拿到融资的好处是,豆瓣可以不必过于急于赚钱,那时候豆瓣依然被很多人看好。

多年过去,很多人还是豆瓣的用户,买书之前也去豆瓣一下哪个版本评价好;看电影也要豆瓣一下看评分,再决定是否去看。一个个小型的社区,仍是很多都市白领的深夜归属,他们相信在豆瓣能找回自己,至于豆瓣商业化是否成功,他们却不太相信,甚至抗拒。

赶上互联网早班车的文艺男青年

2005年的时候,在北京朝阳门外,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里,几乎每天下午,杨勃(阿北)都会拎着一台已经掉漆的PowerBook来到这里,埋头编程几个小时。

豆瓣最初的程序大半完成于此。

001

(豆瓣创始人杨勃,人称阿北)

从时间线上算,豆瓣是正赶上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淘金的末班车,那时候的中国互联网虽然初步走出了摸索期,正在蓬勃发展:马云不用在北京城四处碰壁,刘强东也不再是开杂货铺子的小伙子,李彦宏志得意满带领百度去了纳斯达克,但是他们中间不少人又陷入的无边无际的烦恼,阿里收购了雅虎中国,后来发现贪多嚼不烂,刘强东四处排兵布阵,没算到后来资金危机,一夜白头……

此时的阿北,也是满面春风,博士毕业后就进了IBM,2000年回国后曾担任一家物流管理软件公司的CTO,平常没事的时候喜欢读书,文青如他。因为注意到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却没有任何产品来满足大家分享读书、音乐、电影,而这个群体似乎很大,需求也十分旺盛,但这里并没有撒狗血的剧情,辞去工作,立马搭建草台班子创办豆瓣。

从参与创业的某供应链管理公司辞职后,阿北去北京朝阳区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上班”。在那里,阿北选择项目的方法,多是通过与朋友聊天,直到一天说起旅游。

一些喜欢旅游的朋友都鼓励他做一个非主流旅游点的网站。于是,阿北开始为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将网站命名为“驴宗”。做了没多久,阿北在仔细考虑商业模式后,发现自助旅游的人群还是太少了,于是,阿北改变了自己网站的发展方向。

经过市场调查,阿北发现文化类的产品更适合这样的形式,在交了域名费和服务器托管费后,便带着豆瓣这个名字和内容一样怪的网站,不声不响上路了。

豆瓣网前期的开发经历了5个月,而网络的一半程序都是在星巴克那里写成的。

建站开始,网站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没有六百行的首页和跳动的最新专题,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2005年3月7日,阿北的“豆瓣”网开张了。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两周之后,02号程序员到位。

结果豆瓣成就了互联网WEB2.0时代的一个奇迹,从开办伊始仅仅9个月的时间,就在商业网站视为生命线的Alexa一路蹿升进入排名前4000,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网站创办者阿北表示,在豆瓣网的每十次点击便会促成一次购买行为。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并不是烧钱百万之后的成就,网站的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

商业上并未能延续传奇色彩

尽管如此,豆瓣却没能延续最初的成功,反而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根据豆瓣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注册用户1.5亿,月活跃用户3亿。主要的用户为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大学生,精神消费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知乎公布的 2016 年用户数据,6500万名注册用户、1850 万日活,豆瓣有自己坚守文艺小众市场的独特的用户优势。而豆瓣上活跃的影评人、音乐人、艺术家等,也保证了豆瓣后续内容的策划生产。

002

(帝都的豆瓣书店依然颇具盛名)

2011年完成C轮融资后,阿北就开始尝试推动豆瓣商业化,但是何其难也?也是这一年,豆瓣的广告平台上线,符合豆瓣气质、精美的广告一直以来广受好评,也是豆瓣主要的盈利来源。

2012年,豆瓣阅读平台上线,通过与作家分成的方式盈利,并且进入内容频道。同年,豆瓣电影频道开通了在线电影选座功能,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盈利。

2013年,上线豆瓣FM,通过付费或者包年的方式来获得收入。同年9月,豆瓣正式加入电商市场,导购产品“东西”上线,但上线后,用户的反映是,图片很美,东西好看,下单后,物流信息查不到,发生纠纷不知道如何维权。

2016年,豆瓣开始回归内容,上线了豆瓣书店,开始涉及到出版业务。同时豆瓣阅读增加了影视改编业务,尝试将豆瓣阅读中的原创IP改编成电影。

今年3月份,豆瓣上线了“豆瓣时间”,开始向热衷“文化生活”的用户群,提供专门制作的收费内容。

12年来,豆瓣累计融资金额仅为6000多万美元。这与其他玩家动辄十几亿元、几十亿元的融资额显然相形见绌。

于是便有网友质疑,豆瓣可以走向电商、媒体、硬件、在线旅游……但追求自然而然商业化,保守的扩张步伐,远离资本运作,豆瓣还能坚持多久? 

日前,在阿北发布的《年中业务调整》内部信中,以及采访时阿北并不否认的态度上分析,豆瓣各线将开始启动独立预算,管理各自的产出和成本,为境外上市做蓄势待发。而海外资本未来是否看好豆瓣这样的分享平台?这一行动能否为豆瓣的商业化提升到另一个境界?都要等一切尘埃落定,或许明年此时我们将获得初步解答。

*本文作者文娱价值官,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