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案例告诉你,想用餐饮带动门店人气,先弄清俩问题

4个案例告诉你,想用餐饮带动门店人气,先弄清俩问题

在引进餐饮业态前,大家需要先想清两个问题:1、餐饮确实能引流,但吸引的是不是你需要的人? 2、业态融合不是硬拼凑,怎么找到二者的融合点?

上周末,戏哥去了趟798,发现做艺术生意的都很敏锐啊!

很多过去性冷淡风的画廊、工作室,叠加上水吧后,立刻变得门庭若市,让旁边正经做餐饮的星巴克都黯然失色。

星巴克逼格再高,能高得过画廊吗?在塞尚的画前喝奶茶(当然不是原作,不过对普罗大众来说,是不是原作没那么要紧),这简直本身就是行为艺术了。

调戏电商在“大零售”中提出的“业态融合”,正在渐渐变为现实。尤其是餐饮与零售的融合,发生得越来越频繁。

盒马是超市与餐饮的结合,无印良品是生活店与餐饮的结合,宜家是家居与餐饮的结合,乃至于艺术、服装,都可以用高频的餐饮带动低频的零售。

798某网红店,在艺术雕塑旁吃甜品,这逼装的不得不给满分。

但戏哥最近看到几个实际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认为在引进餐饮业态前,大家需要先想清两个问题:

1、餐饮确实能引流,但吸引的是不是你需要的人?

2、业态融合不是硬拼凑,怎么找到二者的融合点?

沙发和饮料,什么情况下是绝配

大部分零售店引进餐饮的目的,并非是要在餐饮上赚钱,而是想用餐饮吸引顾客,提升零售的转化。

那么,什么样的餐饮,能吸引到你的目标顾客就很重要。

比如,上海有一家叫lucky life的茶饮店,她其实是一个线上懒人沙发品牌luckysac的体验店。所以这家店的画风很不一样,就餐区里摆满了他们的懒人沙发,就像沙发在开会一样。

逛商场走累的时候,看到这么一家堆满懒人沙发的茶饮店,你一定想赶紧陷进去。

看图片你就知道,他们的产品跟无印良品的懒人沙发是同款,但价格只有无印良品的三分之一。目标用户显然是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独居或二人世界(人更多就需要传统的大沙发了)的年轻人。

这样的年轻人,消费频率最高的餐品是什么?无非是饮料、甜品这样的轻食。

这家店提供的轻食本身,并没什么特别卖点。但因为她的门店开在商场,逛累了需要歇歇脚的年轻人,点一杯饮料,就可以安心地陷进懒人沙发里,然后由衷地感慨一声“真舒服啊”!

这时候,店内只要有适时的提醒,让他们知道原来这么舒服的沙发,不仅可以几百块钱买回家,还提供邮寄到家的服务,不用自己拎,你说他下单的概率高不高?

再讲个反例。

同样是在上海,戏哥看到某知名品牌的按摩椅店,也是加了个水吧,提供果汁、奶茶、咖啡这样的饮料。

但是店里其实是划分成两个区域:一个还是像原来的门店那样,陈列着各个型号的按摩椅;另一个是水吧消费区,摆了几套普通的桌椅。

买饮料的人,都是年轻人,而且都坐在水吧区聊天,没人进去看看那些按摩椅。导购都尴尬无聊地站在空荡荡的按摩椅陈列区。

动辄上万的按摩椅,和果汁奶茶店,完全是两个客群。不是说买得起按摩椅的人就不需要喝饮料,他们可能也常去星巴克,但他们去星巴克的目的,绝对不是去享受一杯咖啡,而是与人有约。

你很难想象,与一个商务伙伴,约在按摩椅体验店,双双躺倒在按摩椅中,啜着饮料聊生意。

即使这家店不图餐饮带来的销售转化,纯粹是想提高店面利用率,分担一下房租,人群的不匹配也会让她的餐饮和零售,变成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她打出买饮料免费按摩的卖点,对餐饮销售肯定有帮助,但真正的按摩椅买主上门,会发现满屋的按摩椅都被买饮料的人霸占了,而且这些人还是他有点嫌弃的“穷人”。这样的体验,别说下单了,这个品牌可能从此都会被他拉黑。

跨品类的融合

可见,即使不图销售转化,餐饮给门店带来的人气,也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而是要让二者发生某种融合。

要让餐饮和各种门类的零售融合在一起,常常需要借助文化。跨品类的文化融合,798就有很多高手,比如一家叫“上坐”的家居设计平台。

他们在798有个三层楼的体验馆,一层完全像个甜品店,二层是家居和餐饮的融合业态,三层是纯粹的设计展厅,通过高频低门槛的餐饮,他们把自己的品牌影响,拓展了一大圈。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这个“上坐”的核心业务,是风格家居平台,在艺术圈颇有名气,客户包括李玉刚这样的文化圈名人,提供从设计,装修到家居零售整套的解决方案。

他们比较有特色的产品,是纯进口日式家居,包括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理的作品(一把木椅2W块的水准)。纯正的日式风格,这是他们想通过体验馆传达给受众的。

所以他们选择的餐饮,就是日本著名的文化符号——宇治抹茶,产品包括抹茶冰淇淋,抹茶拿铁,抹茶啤酒,抹茶蛋挞等。而且他们很擅长包装网红,限量版的金箔抹茶冰淇淋,赚足眼球。

手拿网红冰淇淋拍照的游客,基本都留在一层,对“上坐”的印象就是日式风格(原本这些人是不可能会对一把椅子卖两万块的家居品牌产生兴趣和印象的)。对日式家居感兴趣的人,会继续上到二层,与朋友围坐在日式餐桌旁细细品味抹茶点心。真正是上坐潜在客户的人,会继续走上三层,那里有设计师为他们详细介绍装修方案和费用。

用户与品牌的浅接触,中接触,深接触,各有设计,而且非常融洽,互不干扰。

网红金箔抹茶甜筒,吸引很多年轻人到这家艺术家居馆打卡。

把餐饮打造成文化符号,让它代为传播品牌理念,这事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颇有门槛,即使是知名品牌,也未必能保证让用户买单。

同样讲个反例。

某知名少女系韩国服装品牌,最新店型就是给专卖店配同主题的咖啡馆。咖啡在韩国普及度很高,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势品牌的同主题咖啡馆,很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

这就像当年人人都需要充电宝的时候,作为强势品牌的小米推出了充电宝,小米的粉丝就会很买单一样。

咖啡在韩国是很好的品牌文化媒介,到中国就未必了。中国人消费咖啡的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该品牌瞄准的青少年群体),而且也不能跟韩国时尚产生联想。所以即使是到店购买的粉丝,也很少消费他们的咖啡,原本该是高频消费的咖啡区,反而比服装销售区的人更少。

在日本人心中,相比抹茶,其实和果子更能代表日本文化。如果前面的上坐,卖的不是中国人心目中“日本文化的代表”——抹茶,而是大部分人不熟悉的和果子,效果也会可想而知了!

*本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调戏电商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