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答:
“新华书店是否会倒闭?”
“不会,新华书店是永存的!”
说到书店,今年破天荒上网又买了几本书,结果扔在角落几个月,也落了一层灰。
书店,早已远离十万八千里,自己根本没那文艺劲儿,也早“不求上进”了。
要不是看到那段视频,可能也不会想起“新华书店”,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1
记忆中,有一个回不去的新华书店
正式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在外婆家那个村里的小学当了半年多的旁听生。
所以人生中的第一套课本,是老爸骑了近两个小时自行车到市区的新华书店买的,又骑了三个小时自行车从市区送到学校去。
这便是记忆里关于书店的第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后来新华书店也成了自己人生中去过的第一家书店。
正式入学后,书包里就装了一本从爸妈手里接过来的《新华字典》,挺早的版本,浅蓝色的塑料封皮边角已经有缺口,书脊变形,里面的纸张发黄,满满的年代感。
像接过了传家之宝一样,感觉就算是同学买的新版红皮硬面字典,也没有那种质感和,气质。
一度觉得,《新华字典》和新华书店一定有关系。
直到长大后才知道,两者之间仅有的联系便是它们诞生的年代和名字所代表的含义。
慢慢发现,原来在很多城市都有同样红底白字招牌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应该是很多人生命中见过的第一个连锁店,可以称其为“通用地标”。
也是无数人的“通用记忆”。
上中学后,时常装模作样地骑15分钟自行车到县城里那家面积不大的新华书店,在教辅区转悠,找些带有课后习题答案和详解的教辅,或者拿本小说翻看一会儿。
上高中后,更喜欢跟同学一起去小书屋租武侠小说偷偷看。等到上了大学,图书馆里有的书,能从学长那里以友情价淘到的书,绝不去书店买。
从来没有想过,再提“新华书店”这四个字,自己人近中年,新华书店都80岁了。
2
再过20年,我51岁,她100
新华书店,要比新中国的历史还要久。
想来,再过20年,自己51岁时可以见证一个中国百年老店的诞生。
战火中的青春,毛泽东三题店招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最底层的石窟中,新华书局成立了,承担了图书出版和发行的责任。
1937年10月,正式改名为新华书店。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新华书店发行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华书店的革命口号是,仗打到哪里,书店就开到哪里。
1940年,新华书店第一分店——晋绥新华书店落成,成为向各大抗日根据地发行书刊的枢纽,从延安来的出版物先集中到晋绥新华书店,再由这里输送到晋察冀、太行山、晋鲁豫等根据地。
很快,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在根据地建立。
新华书店的招牌,毛泽东主席亲笔题了三次。
第一次,1939年9月1日,新华书店门市部在延安北门外凤凰山麓开业。
1946年年初,为新华书店总店题写店招。
第三次,1948年12月,在西柏坡。
一座城市,一家新华书店
1949年,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订了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要立刻办四件事:一、开办银行;二、开办邮局;三、开办供销社;四、开新华书店。
1949年2月3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0日,北平市第一家新华书店便已在王府井8号正式开业,《毛泽东选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李家庄变迁》、歌剧《白毛女》……书架刚被摆满就被抢购一空,为了满足人们的看书需求,还开设了不收费的借书处,可以把书带回家去看。
1949年6月5日,新华书店临时第一门市部随着上海的解放开业,新华书店被赋予了新生命。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书店就已建立735个分店,职工8132人。
毛泽东在西柏坡题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正式成为城市地标。
有人的地方就有新华
那时候,新华书店依靠供销社开展农村图书发行,深及中国每一个偏远农村。从1958年起,新华书店每年都安排时间、组织人力下基层,在北京怀柔,店员背着背篓爬山过水送书下乡,被称为“背篓书店”,同样,在新疆有“骆驼书店”,在湖南有“扁担精神”。
1977年,高考恢复,开考前一个月,《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代数第一册面世,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该书总共发行了7395万册,很多人的命运因这本书改变。
1978年,很多中外文学名著解禁并重新发行,有人为了买一本《一千零一夜》,在书店排队一天一夜。
比比现在人排队买iPhone、买喜茶。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新华
新华书店,包揽了全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教材供应,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要买教材、教辅,都跑到新华书店去。
即便学校旁边没有,在学区内,也一定能够找到一家新华书店。
学校、市政的图书馆供书,也都被新华书店包了。
3
一直在改变,从没停下过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全国的新华书店还属于一个系统,由新华书店总店直接管理,业务经营和人事任免全部统一安排、统一调配。
从90年代开始,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新华书店转为企业经营,总店不再统一管理各省市店。各省、市新华书店都变成了独立法人。再后来,各省又将各省的新华书店统一为一个法人,并组建发行集团。
到了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并取得了新华书店商标的注册及持有权。
新华书店的历史上,经历过一次大冲击。
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冲击下,1993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销售网点减少了13579处,仅北京就有1/5的书店在繁华市区消失。
进入21世纪,新华书店恢复了过来,并重新调整了战略。2006年,新华传媒借壳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2007年,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组建的新华文轩在香港挂牌上市。2010年,湖北、江西等省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先后挂牌上市……
然而时光更迭,身边的新华书店好像越来越少了,想找到一个红底白字大招牌、门头装修中规中矩的新华书店不那么容易了。
再难看到过去书店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了。
现在,实体书店都受到了图书电商的冲击,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购买任何一本书。
谁说不是呢?
但是,在实体书店内选书、找书、看书、买书的过程,是网上买书远远比不了的体验。
如今新开的书店,多追求小而美,讲究品味,或与其它元素结合,如咖啡、茶、旅店、餐馆等等。
在不经意间,我们所能见到的新华书店,也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样子。名字还是那个名字,可红底白字大招牌已不再是标配。
互联网时代的新华书店转型也早已开始。
早期的书店,就是买书和看书的地方。
后来,书店里单独开辟出空间,卖其它物品,比如电子产品、音像制品。
因为家底厚,所有门店都是新华书店自己的房产,卖书的生意被电商抢了,房租也可以增收。
从过去的柜台,到现在的书架林,门面的装点也在顺应现代化气息。
书店的功能,也不在局限于买书和看书。还是一个能够让人们接触更加多元化事物的地方。过去也有文化活动。举办技能大赛。现在几乎所有大小经营场所都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从库存到货架信息、销量、售价等一切事物的管理,方便快捷。
试想一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华书店,靠人脑记住1800本图书在书架上的陈列位置,蒙眼找书例无虚发,纯手工打包50本书只需要3分47秒。这业务能力!足以和那些人手点钞机媲美了。
只是可惜,我们都没法亲身去体验这些了。
因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在飞速进步着,历史的车轮停不下来。
从战争时期到计划经济时期,再到市场经济时期和现在的互联网经济,新华书店一直在适应时代的需求。
或许我们已经无法感受到那个一切全靠四肢和五官提升服务质量的年代,服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这个已经告别纯纯粹线下和纯粹线上、一切注重体验的时代,新华书店的改变是巨大的,但有一点没有变,在老招牌逐渐被淹没在各种新生事物中的时候,她还是要努力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最初时那个城市地标的样子。简洁的门面,简单的色彩搭配,“源自1937年”带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实体书店从来就不是一个光卖书的地方,而是处于文化宣传的前沿,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的重要场所,它是完整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5年之后,新华书店已经把分店开到了海外。
在电商领域,与主流电商平台不遑多让。2016年爽十一,四川新华文轩旗下文轩网的天猫旗舰店销售额1.5亿元,位列各大电商平台之首。
抛开一切形式上的束缚,“新华书店”四个字依然留下了历史所赋予的含义和承载。当然,并非所有的新华书店都进行了这样的改造,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一人,一店,每日默默等待顾客登门,哪怕是只卖出一支铅笔,甚至一根笔芯。其实,等待何尝不是一种坚守!
文中部分内容资料援引自北京晚报《新华书店80年:一部传播史》、知乎、腾讯视频、新华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