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估计也有一千个奥运会。
冯骥才关注奥运精神,他认为“奥运会的向人类极限挑战的精神比得到金牌意义更大”。余秋雨谈到奥运,提到了互通性,“体育对人们来说是相通的”。村上春树,这个敏感的作家,对奥运会的印象说不上好,“倘若不是工作,我早就中途离席而去了”。不过,他也承认“某种纯粹的感动”,“也会久久地记住当时空气的味道、光线的状况、人们的呼喊”。
毋庸置疑的是奥运会风口能力。据估算,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所涉及的冰雪运动带动的关联产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在政府的规划里,“3000亿元”只是个小目标,“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白色经济”借力冬奥会站在了风口之上。
一
“白色经济”
“白色经济”最早出现在一篇新闻稿里,目前尚无一个权威而又公认的概念。在媒体的语境里面,它的意义基本和“冰雪经济”重合,都是“亮晶晶”的生意。
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在申冬奥成功后,原来还对冰雪市场持观望态度的资金毫不犹豫的进入了这个市场”,某业内人士表示。
据悉,2017年1月,万科集团设立冰雪事业部,宣布进军冰雪产业。该部拥有3三大雪场:松花湖度假区、石京龙滑雪场和北大壶滑雪度假区,其中,松花湖度假区的投资额约有400亿元。无独有偶,万达集团也修建了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探路者,也在2016年1月正式建成中岳嵩顶滑雪度假区。“万达、鲁能……这些国内数得上号的开发商集团都来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玩家。”万龙滑雪场市场营销总经理沈联春介绍说。
滑雪场是冰雪经济的核心,却是老牌玩家和巨头的游戏。大手笔投入、超长的回报周期以及其它投资收益表之外的因素,让掘金者们望而却步。
目前,冰雪创业者们主要扎堆在滑雪场的周边领域。懒熊体育曾将这些领域归纳,约有7个。它们分别是滑雪资讯平台+电商、垂直社交网络平台、滑雪旅游、场地+赛事+培训、冰上演出、鞋服装备、智能硬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滑雪资讯平台+电商方面,代表公司有去滑雪、滑雪助手;垂直社交网络平台有爱滑雪、益动滑雪;在滑雪旅游方面,代表公司有滑遍天下;在场地+赛事+培训方面,代表公司有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乔波冰雪世界等;冰上演出的代表公司有盛力世家等;在鞋服装备方面,代表公司有worldtop冰鞋、王濛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智能硬件方面,有滑雪睛灵GogglePal。
无论是巨头企业、还是无数新进入局的创业企业“踊跃”的背后,是3000亿的小目标,是万亿级别的市场,更是冰雪经济的利好。不过,他们现在一边高兴,又一边痛苦着。
“高兴”是因为无论是冬奥,还是政策、日渐崛起市场,都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具体来说:
首先是刚才提到的冬奥的带动作用。从阿里体育发布的数据来看,从2014年到2016年,滑雪项目的消费人群数量上升明显。2016年,在淘宝/天猫两大平台上购买滑雪类商品的总人数接近100万人,比2014年增长了54%。未来十年,亚洲尤其是中国,将迎来冰雪经济黄金的十年(两届奥运会8年)。
其次,政策提振。自从2014年申冬奥开始,国家以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我的冰雪格局的政策,比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
第三,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次逐年增长,冰雪运动的参与度与普及度不断提高。《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6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全部滑雪人次为1510万人次,参与滑雪的总人数为1133万人次,人均滑雪次数为1.33次。在全部滑雪人数中,一次性体验者所占的的比例由2015年的80%下降到78%。如果每年增速在20%以上,2022年,我国滑雪人次将达到4500万人次。
“痛苦”是因为中国冰雪产业的底子薄、基础羸弱,冰雪产业现在的火热完全是因为冬奥的提振,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红利。但是冬奥红利和政策红利,都是产业外力的突然提振,并不是产业内衍生而出的内在力量。
所以,之前巨头投资的雪场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汗海梁滑雪场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将实行四级开发,一级是滑雪特色村落,二级是滑雪小镇与农业综合体形成的协同生态,三级是世界级滑雪度假村和雪场,四级是山顶度假活动基地”。一位接近万达长白山项目的人士介绍,“万达从度假区一期的商业街业态、二期的别墅住宅酒店群等物业上获得了快速的收益回报。”
或许,房企巨头们压根就不想从雪场的主营业务赚钱,估计也赚不了钱。凯兴资本潘石坚表示,如果纯做一个滑雪场的话,项目回报周期可能在20年左右。
无论是2B还是2C的冰雪创业者,故事虽然动人,但是难以避免现实的尴尬,比如融资难,比如同质化竞争,比如盈利化模式不清晰。和房企巨头相比,刚刚组建的创业小企业,它们的转圜、跨界的能力有限。有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表示,“我们好像拿着金饭碗要饭的乞丐”。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份冰雪界的“46号文件”列出了基础羸弱的冰雪产业的诸多问题:群众普及程度不高、冰雪产业规模不大,有效供给不足,缺少自主品牌;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不足,建设运营标准和制度缺失;各类专业人才短缺,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冰雪产业要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依赖冰雪产业的发展。这不免陷入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悖论当中。
二
打破“白色经济”的悖论
打破“白色经济”的悖论,业内给出的“药方”是从培训开始。
业内人士认为《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的问题中,“群众普及程度不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构建冰雪经济自循环的关键所在。
其实,类似的思路在该规划里也有明确提出。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万亿目标之前,该规划还提到:到2020年直接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超过5000万,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并不是要求3亿人去成为多么专业的运动员或者发烧友,而是让3亿人去关注、体验冰雪运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3亿人还是很好做到的”,聚动力体育CEO王婷表示。
有信心的不只有王婷,还有某司户外营地市场总监孙中秋。孙中秋相信3亿人上冰雪是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他以北京为例,告诉媒体,“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滑雪场可能就20多个,到了2016年就有七八十家了。两年时间增长了4倍,数量的增长还是很快的。”
今年,也有一大批企业开始围绕着“助力3亿人上冰雪”做一些尝试和努力,比如目前正在频频刷屏的伊利的活力冬奥学院。
但是“冰雪文化的推广普及,助力3亿人上冰雪”,并不是一句空话。它的落地,需要克服培训过程当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装备方面,租赁繁琐是往往能够难住没上过雪场的人,而且他们还不懂装备的使用和功能。他们需要有人在旁边教他们,有人在旁边陪伴他们,以消除初学者对雪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从现实“雪场小白”的困难出发,伊利活力冬奥学院为“雪场小白”们提供全套冰雪装备,滑雪板、滑雪服、滑雪手套、滑雪头盔等一应俱全。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受聘成为活力冬奥学院的形象大使,中国冬奥雪上项目首金得主韩晓鹏受聘为明星教练,领衔滑雪教练指导
此外,还有专业摄影师提供全程影像记录,为每一个人的冰雪第一次留下珍贵回忆;完成一天的练习,活力冬奥学院还会为学员提供高品质营养补给。而这一切体验,都是免费的。
作为一家为国民提供营养与健康的实体企业,在伊利人看来,为冰雪经济、为冰雪创业者们保驾护航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这样的冰雪才不太冷,希望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
此外,2016年,我国各地青少年上冰雪运动节奏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利用各自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加快推进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冰雪蓝皮书: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17)》提到,北京市规划建设52所“冰雪特色学校”。就冰上运动来看,部分小学已经引入移动冰场,中关村第三小学引入了冰球课程,并成立了冰球训练基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引入了仿真冰场,学校向学生普及冬奥会、冰上运动、滑雪方面的相关知识,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并积极组织相关学生参与冰雪嘉年华活动。
2016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了《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丛书》,为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提供一整套冰雪运动的综合性、系统性教材。丛书既包括冰雪运动的教学训练、冰雪运动的基础知识、冰雪运动相关技术要点,还包含了冬奥会的相关知识。
河北省也大力推进校园冰雪活动,提出到2022年创建100所富有冰雪运动特色的学校。河北省内的学校要依据自身特点,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冰雪课程体系,向学生做好冰雪运动、冬奥会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加快、加强对冰雪体育教师的培育,加强对冰雪运动师资力量的培育。同时,河北省加快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各层次运动队参加各种比赛。
在笔者看来,培训这剂“药方”是对的,或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白色经济”的悖论。而且,通过跨界,培训还可以延伸至电商、垂直社交网络平台、滑雪旅游、鞋服装备等相关的冰雪领域。从生意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不错的生意模式,是一个天然的商业或者创业的入口。
据悉,滑雪培训利润很高。松花湖滑雪场上个雪季,教学人次达有2万,营收1000万元,占总收入的八分之一。第三方培训如魔法滑雪学院在今年推出了儿童冬令营,一个月的营收就达到了400多万元。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些针对高水平用户的小型培训俱乐部,营收也很好。
三
结语
最后,将本文的视角回到创业,回到创业者本身。其实无论是“白色经济”的悖论,还是“3亿人上冰雪”,抑或万亿目标,终究都要落到一个个个体身上,落到创业者身上。
我国的冰雪产业大有可为,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巨头还是小体量的创业者们,都有各自的烦恼。其实,无论是跨界、多元化运营还是融资,无论哪种方式都好,先活下来最为重要。只有坚持活下去,坚定所做事情的价值,才能少走弯路,才有未来的一切。
冬奥会只是起点,并不是中国冰雪产业的终点。目前,中国“白色经济”在风口。
* 本文系i黑马原创发布,作者四郎,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让创业不再孤独,提升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欢迎关注i黑马。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报名,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