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的时间,能做点什么?目前最火的答案是,拍一段短视频。
2016年的夏天,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几乎让人把所有短视频平台都划入了“底层表达”的语境,吃奇怪的东西、夸张乃至是自虐式的表演、异于常人的另类审美……这一切最后都被定义为缺乏消费能力的边缘人群,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屌丝”。
对于短视频软件的刻板成见如此之深,导致后来诸多瞄准市民阶层的短视频软件逐渐崛起之时,那些软件如抖音的用户们,在向别人推荐自己的视频作品时,还需要费尽口舌地解释——这里并不是那种奇葩另类聚集地。
和用户的选择一样,软件平台公司也同样意识到了这样的生意不可持续。2017年,快手的广告语从“6亿人都在玩的短视频APP”变成了“记录世界,记录你”,最近这一周,抖音宣布最新的slogan变更为“记录美好生活”,如果说还有什么是能够团结这片短视频红海上厮杀到眼红的所有玩家,想必就是这种对于洗去屌丝色彩的巨大渴望。
反应到公司战略之上,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显。快手在选择转型短视频后,一直在孜孜不倦区隔屌丝、强调自己的更新定位:面向普通人的短视频生活分享平台。今年春节,最初以流行音乐、夸张舞蹈等带有强烈小众属性的抖音开始迅速发力,按照抖音短视频产品负责人的说法,“抖音用户的年龄范围跨度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随着用户量级的增长,当视频软件里开始不断刷出大爷大妈级的自导自演,短视频软件正在瞄准更为广泛的受众。
从消费的角度看,短视频不仅是用来“看”的,同时也是用来“玩”的,它的反艺术、开放性、解构、颠覆也正构成了其最重要的精神内核,而这恰恰符合最为普遍的大众趣味。
这种反精英话语权的大众表达“普世性”,反过来恰恰解释了短视频成为投资风口的原因——当从八十岁的老妪到一只肥胖的橘猫,都会在手机屏幕上伴随音乐配上有节奏的动作时,那一刻,抖音不再是其以往自我定义的音乐短视频,也不再是外界看来的底层物语,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但这样的商业变革,逐渐开始和我们以往的认知产生反差:在上一个互联网纪元,“得屌丝者得天下”是颠扑不破的创业真理。
猫扑天涯时代伴随着80、90后成长起来的自嘲式屌丝文化,诞生的IP代表是“异类”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而当那一代青年成年,他们进入的是人人都是创业者、甚至连一只狗都可能是网红主播的当下,更可能的现实是自嘲为屌丝的人群其实并不是屌丝,这种社会心理的转变,正在导致内容平台商业模式发生着变化。
管理学大师普拉·哈拉德在其《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一书中曾指出,在全球经济金字塔结构中,处于塔基的贫困人口,其内在需求从未被真正理解与重视过。如果企业通过商业创新来服务于这个庞大的低收入市场,就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其实,近年来崛起的诸多互联网独角兽,在最初都有通过价格战吸引“屌丝”快速聚集流量来寻求快速发展的时期,乃至于如今的“拼多多”们,其内在商业逻辑也无外乎是如此。
但是,在我们开始意识到屌丝商业模式的巨大财富效应之时,或许也正是它开始走下巅峰的时刻。
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智造,消费升级正在成为主流语境,而这背后实际意义上升级和分化的,是开始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而这样的升级对于精神产品运营的平台来说,其触觉将更加敏感。当科技的力量使得智能手机抵达每一个人,当视频呈现的方式彻底抹平了知识水平的鸿沟,我们曾经以为“屌丝经济”所引领的风潮,除了走向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外,几无他途。
不过,眼下短视频内容质量也在不断上升。当旅游、健康乃至文学艺术而非追求刺激的内容出现之时,“屌丝商业模式”其实也在进行着自发的自我升级。
每次有大师去世,就常常被定义为一个时代的远去。事实上,轻易说告别一个时代,多少有些庸俗。真正残酷的底层物语是,当时代真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