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我买网上市遇阻背后是整个生鲜行业之痛?

中粮我买网上市遇阻背后是整个生鲜行业之痛?

2018-07-02 09:33刘旷 特邀作者
擅于运用自身优势,结合现有的一些可行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只有通过突破自己,未来才有获得无限发展的可能。

《2018年Q1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近几年,生鲜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今年第一季度中,生鲜电商行业的市场新增率持续高于10%,月活用户最高达到305万。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盒马鲜生与每日优鲜稳居第一阵营,且优势越发明显,第二阵营则以中粮我买网为首。按照生鲜行业发展的速度来说,处在第二阵营的我买网就算没有第一阵营发展得好,差距也不会太大,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买网现在正处于亏损困境之中。

上市遇阻,未能挽救中粮走出亏损困境


导致我买网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源于上市遇阻。早在2017年11月,市场上就有消息传出,我买网通过上市聆讯,初步集资2亿美元,并计划于11月至12月底招股。然而事实上,我买网的上市之路似乎并不顺利,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日前,我买网的上市步伐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中国经营报报道中提到,记者曾经在香港交易所网站“披露易”上看到,我买网招股书一栏旁标注了“失效”,招股书也无法被查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申请上市后的公司在一定的时间里如果没有进展,则上市申请将会被认定为失效,该公司此前登记的资料内容也不能被阅取,而我买网的情况正好吻合。

让我买网上市陷入停滞的罪魁祸首源于平台盈利问题。此前,我买网的招股书上已经表明,平台这几年的运营一直处于净亏损状态。招股书上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买网的亏损金额为6.31亿元,2015年亏损金额达到9.78亿元,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亏损金额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是不小的数额,分别为8.87亿元以及8.39亿元。

在这种连续亏损状态下,我买网认为通过上市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现实并不如我买网想得这么乐观,由于四年连续的亏损,且亏损有持续扩大的迹象,我买网刚萌芽的上市很快就被喊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买网忽略了一点,上市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解决平台遇到的亏损问题,反而可能会将平台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扩大化。在亏损和上市遇阻的大背景下,我买网人员流动性逐渐变大,解决平台亏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事实上,我买网原本掌握着一手好牌,凭借着中粮集团和供应链优势,我买网完全具备成为生鲜第一平台零售商的条件,但我买网成功的将一手好牌变成坏牌,持续亏损是最直接的体现,导致平台出现亏损的原因源于以下两点。

一方面,新零售革新慢,线下实体缺乏。随着线上红利的消失,电商行业获客成本逐渐增加,当新零售概念出现后,几乎所有的零售商都开始试水新零售,阿里、京东等新零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传统的零售商紧随其后,都在尝试将线上线下进行融合,进一步蚕食新市场。然而,大伙都在转型新零售时,我买网仍将重心放在线上市场的扩宽上,线下渠道的缺乏使得我买网线上线下生态难以打通,场景化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我买网慢半拍的动作让其在新零售初期,就失去了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

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存在问题。我买网商业模式中最大的问题就在成本上,尽管有着中粮集团冷链技术上的支撑,但我买网的成本却仍旧在直线上升,其中,物流成本占了大头。为何物流成本会越来越高?虽然有着冷链上的优势,但由于单量不足,我买网的运送单位成本损耗仍是一个很大的数额。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源于我买网缺少互联网思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去选择要销售的商品,而我买网则是以商品为中心,直接将商品平铺到消费者眼前。这种模式有一个弊端,平台上的商品数不胜数,消费者需要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加消费者的粘性,导致单量不足,难以提高平台的盈利。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我买网的亏损与整个生鲜行业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那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中粮我买网平台困境折射出整个生鲜行业的痛点


我买网的困境背后,是整个生鲜行业隐忧的浮现。尽管生鲜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盈利难点仍是问题,而这问题直接影响了生鲜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为1650亿元,2018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而2020年预计将达到甚至是超过3000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下,各路资本对其虎视眈眈,入局其中的不在少数。但随着狂热散去,生鲜行业的痛点日益突出,而盈利红利难实现更是成为行业的最大痛点之一。

在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论坛发布的数据中,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实现盈利,4%持平,88%处于亏损,剩下7%则是巨额亏损。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买网的亏损、上市遇阻并非特例,比我买网问题更为严峻的平台还有很多。例如已经倒闭的美味七七、水果营行,还有频频爆出裁员消息的一米鲜、爱鲜蜂等。

导致行业盈利红利难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成本高,损耗大。生鲜行业的高成本主要是基于生鲜产品不易保存和产品品类多两大特性。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生鲜产品的鲜度,流通环节大多复杂繁琐,要保证生鲜产品在运输中不变质,所需的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

尽管有着高成本的物流配送,生鲜产品的损耗率依旧不是一个小数目,数据显示,国内生鲜等农产品在流通途中的损失率高达20%至30%。且生鲜产品的损耗不止是在流通中出现。生鲜产品保存不易,所以商家对于进销存必须有一定的把控,但关键就在于,很多生鲜企业都不具备互联网的运营思维,不能很好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剖析,在进销存上难以做到精准的预估,导致损耗进一步增加。

二是生鲜行业的商业模式构建不够完善,且模式太过单一。生鲜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最基础的消费品,但就价格上来说,生鲜产品总体客单价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鲜企业的营收。客单价低,成本高,这造成了大多数生鲜企业无法实现盈利。此外,生鲜行业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是以直接销售生鲜产品为主,不能开发生鲜产品的其他作用,无法增加生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的营收。这种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的商业模式,实在不利于生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亏损将成生鲜永久之痛?


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市场来说,生鲜市场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市场。从资本逐利性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的市场要是一直处于亏损之中早就应该被资本淘汰,但生鲜市场不同,尽管每年都有无数的创业者因为亏损问题倒在生鲜市场的门槛上,但资本对生鲜市场的关注热度并没有下降。

在刚过去的2017年里,资本持续下注生鲜市场,不少生鲜平台都获得了资金,尽管如此,生鲜市场的渗透率还是没出现大幅度的跳动,相反,随着资本的额入驻,生鲜平台之间打起了价格战。然而,在盈利问题未解决之时,价格战只会让生鲜平台雪上加霜。果然,持续亏损下生鲜行业出现“倒闭”风波,这“倒闭”风波是否意味着生鲜行业实现盈利的时间遥遥无期?

事实并非如此,经过不断的发展,2018年生鲜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实现盈利的平台,例如盒马鲜生、每日优鲜、U掌柜等,尽管这样的盈利平台仍占少部分,但已经足够让市场看到希望了。那么,这些已经实现区域性盈利的平台与市面上的平台相比,具备哪些优势?

首先,在产品的品质和品类上做足功夫。品质上,每日优鲜、U掌柜等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数据,为用户自动推荐精选的产品,库存的产品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品类上,这些企业都在扩充自己平台上或是店里的生鲜品类。除了对生鲜产品进行直接销售以外,还会开发生鲜产品的其他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的营收。

其次,商业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扩散。在这方面,每日优鲜选择的模式与盒马鲜生一样,都是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增加消费者的留存率。同时,随着消费场景发生变化,为了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这类企业会格外注重场景化的搭建,比如办公室场景等。通过打造一站式的服务增加消费者的粘性,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

最后,在配送方面每日优鲜、U掌柜采用的是自建物流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自建物流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对整个流通环节的管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降低企业的成本。在对整个流通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后,企业更容易对生鲜产品进行品质把关,实现高品质的物流产品化。

总的来说,盒马鲜生、每日优鲜以及U掌柜等生鲜平台之所以能够在整个行业未出现红利之时看就实现了盈利,关键就在于这类区域性盈利企业能够打破行业规则,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对生鲜行业中的产品、物流、运营等方面进行改良,才能够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无论是我买网还是其他与之相似的生鲜平台,想要走出亏损困境,实现新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擅于运用自身优势,结合现有的一些可行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只有通过突破自己,未来才有获得无限发展的可能。

*本文作者刘旷,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