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摘牌,集体退市!新三板的药店尴尬了

强制摘牌,集体退市!新三板的药店尴尬了

2018-08-07 10:12亿欧 合作伙伴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为,资本的寒冬就要来临,寻求IPO的企业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更难拿到钱。但新三板方面,挂牌药店却迎来退市潮。这背后是否经过企业的深思熟虑,抑或转战A股IPO之路?

“三年前求人帮挂牌,三年后求人帮摘牌。”不过三年时间,发生在新三板市场的这一巨大反差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据新三板系统披露,截至2018年6月29日除提交主动终止挂牌申请的公司外,共有103家公司未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其中6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7月9日集体退市,创下股转系统强制摘牌的最高纪录,而另外42家拖了半年不披露年报的新三板公司“不是不想退市”,实是因为种种原因“想退市却无法退市”。

   是什么造成了这尴尬局面?

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出现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早前就有预料到并曾多次提醒,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早这样快。

新三板企业如此大批量地集体退市,有些企业甚至想退市而不得,原因是什么?细分析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初很多企业虽然钻破头想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其实并没有想好自己为什么上市、在新三板上市能得到什么,只不过是跟风行为

二是一些申请挂牌新三板的企业目的不正、动机不纯,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新三板上市奖励政策后,不可否认,有些企业就是冲着上市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奖励而去的,也有一些企业上市图的是虚名;

三是有些企业把新三板上市当成了主板、创业板或者中小板上市的跳板,几年下来发现转板不是没有可能,但难度并不低于IPO

四是有些企业则是“带病上市”,以为挂牌上市后企业就有了护身符、金钟罩等等。

如此种种,当新三板上市后发现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却要承担信息披露、被监管等责任、义务,还要承担挂牌费用、券商督导费用、信息披露费用等支出,退市就成为重要选项了。

   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不景气

新三板挂牌企业纷纷退市,与2015年下半年以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不景气也有很大关系。股市持续下跌,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损失的除了上市企业总市值与流通市值以及股民的盈利额,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也受到了抑制。

以A股市场为例。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有118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58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为49.15%;而2017年1~6月共275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224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81.45%;2016年1~6月共115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105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91.3%;2015年1~6月共221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199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90.05%。

不难看出,2018年上半年A股市场IPO企业的过会率是史上最低,A股市场过会率低,也意味着新三板挂牌企业原本尚存的转板希望几同于无。新三板开办至今,尚无一家医药零售企业成功转板。

事实上,不光是新三板转板难,连锁药店要登陆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都是非常难的。业内人士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何不枉在新三板“走一回”

当初挂牌上市有些糊涂,如今退市却必须想个明明白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也不枉在新三板“走一回”:一问自己退市为什么,退市是否最佳方案?二问自己上市为什么,退板后还要不要继续资本市场?三问自己战略、规划与原定目标是否要做出调整?正如上市不能轻率决策,退市也不能一退了之,全面考虑,谨慎决策,趋利避害,方为企业决胜之道。

对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来说,发行股票并登陆资本市场仍然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优选择之一。连锁药店还是要在强化内功、搞好经营管理、创新盈利模式、积极扩张、加快发展等方面多下功夫;只要药店做强做大了,申请IPO上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使不能IPO,也能以满意的估值退出或者转让。如果目的是“以退为进”、退市之时即为谋划A股IPO之始,那么药店今天退出新三板也就有其特别的意义了。

观点

2018年,起码有上千家企业离开新三板。企业选择退出新三板市场有多种原因。优质公司因为IPO或并购而摘牌,劣质公司因不符合新三板规范被淘汰。没有披露年报而摘牌的大多是“中间公司”,即挂牌运营成本和获得收益不匹配,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信披义务、监管要求却成为很大负担。

——上海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

摘牌后总算松了一口气。每年的挂牌成本是很大一笔支出,挂牌后不但没有拿到融资,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由于监管层对券商督导的要求在不断加强,督导券商怕扣分,稍微有点风险的项目都不让我们做,以往十拿九稳的订单,我们只能眼睁睁放弃。

——山东一家摘牌的新三板企业人士

*本文作者逄增志,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