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移情”:收购ofo是假?扶持青桔是真

滴滴“移情”:收购ofo是假?扶持青桔是真

滴滴曾托管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破产的小蓝单车,看似令其起死回生,然而小蓝在北上广深等6个城市的投放量不过60万辆,相比之下,扶植自营品牌青桔虽然代价更大,但至少可控。

滴滴程维心里或许在滴血——两年前入局共享单车,比腾讯阿里都快,没想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给ofo投的3.5亿美元,换来的是僵持;虽说还有小蓝、青桔,但输血又能持续多久?

作者:田栩冰,编辑:梁爽,设计:甄开心,编辑助理:陈悦

滴滴收购ofo的传言,又一次引发震动。

10月9日晚间,一份疑似滴滴收购ofo的意向书被曝光,意向书显示今年8月份滴滴拟以20亿美金的估值收购ofo。其中条款颇为严苛——滴滴有权任命2名新董事会成员,并拥有对CEO等关键岗位的提名、任命乃至替换权。

半小时内,滴滴迅速作出了反应,声明否认该疑似意向书的真实性,而半年来一直忙于辟谣资金链紧张、被收购等传闻的ofo,也再次熟练地予以否认。

收购ofo是假?从事出行领域风险投资和尽调的金融机构分析师Jessica(化名)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分析,“这份(疑似)意向书很可能是真的,较为严苛的条款只是为了体现强烈的收购意向。”

“假设收购完成,ofo可以跟青桔合并,”她进一步分析,“现在看来反倒更像是滴滴故意透露风声,为旗下的青桔造势。”

且将双方言辞放一边。两份声明背后,暗藏着滴滴和ofo不间断的矛盾传闻,以及双方控制权冲突的不断升级。缺钱到被供应商起诉、仍倔强谈“独立”的ofo,在商业谈判中或处不利地位。

但滴滴心里或许也在滴血——两年前就开始投资共享单车企业,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滴滴累计向ofo累计投资3.5亿美元,却换不来ofo如摩拜、哈啰的坚定站队,不得不从头培育自营品牌青桔,来换取共享单车市场的流量票。

左手是“不够听话”的ofo,右手是分量不足的青桔,还有一个被复活但反响平平的小蓝——虽说三枚棋子在手,但滴滴的筹码还剩多少?

收购ofo是假?

在辟谣声明中,ofo将“滴滴有意收购ofo”和“有股东企图压低价格对ofo进行恶意收购”两个信息并列,言辞间火药味甚浓;而滴滴则状若无意地提及“从ofo2016年C轮至最近的E轮融资中,滴滴每轮均有参与,累计共投资3.5亿美元”。

而在被传出的疑似意向书中,保密条款明文要求,“各方”应将本条款的内容和存在视为机密信息,文件只用于评估ofo可能的投资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不得向除董事、雇员或专业顾问以外的任何人披露。作为当事方的ofo和滴滴否认了意向书的真实性,也自然并未提及保密条款。

“涉及到收购、并购等敏感事件的意向合同都是保密的。有可能拿到意向书全本的一般只有签约双方,而(疑似)意向书泄露,目前来看,对ofo没有任何好处。”Jessica认为。

“这份(疑似)意向书只是意向性的,现行条款不具备法律效应,也没有确定性可言,随时都可能谈不拢,”Jessica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分析道,“从(疑似)意向书看来,滴滴有条件改变ofo的控制权,加上管理层任命的决定权,可以说是对ofo实现了绝对控制。初步意向书确实可能会这样写,但一般没人会接受。”

她进一步补充,假如这些严苛的条款成立,滴滴将完全控制ofo,但文件毕竟只是意向性的,“其中严苛的控制条款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收购意愿,就好比我在向你买东西,我肯定先喊出最低价,最后一点点磨着往上加价”。

巧合的是,就在疑似意向书中标注的签约时间——8月份,《中国经营报》报道,ofo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收购ofo的公司以滴滴为主,此外,滴滴还有意将投放市场的小黄车置换成自己的品牌青桔。

早起赶了个晚集?

事实上,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滴滴摩拳擦掌已久,入场最早却一直没有占得先机。

2016年9月,滴滴首次投资ofo,比腾讯投资摩拜还早了一个月,而阿里下注哈啰更是大半年之后的事情。“AT”(阿里和腾讯)两家都先后收获了不错的战略投资回报——腾讯系美团在今年4月率先收购了摩拜,阿里也早在6月就成为哈啰的第一大股东。

唯独滴滴,和ofo矛盾传闻不断,屡屡传出关系越闹越僵的消息。

从2017年7月,滴滴派驻高管进入ofo市场部与财务部,到了年底,这三位高管“集体休假”,同时撤出的还有ofo团队的多位核心员工。滴滴只得成立自有品牌青桔单车,并将小蓝单车纳入出行产业链,其后双方关系更是越来越尴尬。

到了今年5月初,据凤凰网援引知情人士称,戴威在与滴滴CEO程维进行潜在收购方案的谈判时,当场拒绝收购要约。在5月15日的ofo百人动员大会上,戴威将公司现状比作“黑暗时刻”,并向员工表示“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据报道,ofo的五位联合创始人每人都持有公司的一票否决权,但都归戴威一人行使,控制欲和程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名滴滴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评价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程维很轴,戴威比程维更轴。”

大出行因其流量巨大早已成为AT的必争之地,本就根植于出行土壤的滴滴更是希望从中分一杯羹,扶持全资控股的青桔是仅剩的优质选择。

实际上,在共享单车行业中,滴滴手中可选的棋子也并不多。

虽然滴滴投资ofo的时机并无差错——从投资的C轮融资开始,ofo就一直处于“钱荒”状态,首次融资还未到位时,ofo创始人戴威就向滴滴借款500万元,用于发放员工工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ofo屡屡被爆资金链紧张,账面资金额度在多家媒体口中,从3.5亿元到数亿元之间来回波动。无奈的是,ofo并没有“站队”的意愿,在摩拜被收购后戴威仍然高喊ofo绝不放弃独立;当“阿里系”增资哈啰时,被传资金链紧张的ofo还在倔强辟谣。

另一方面,滴滴曾托管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破产的小蓝单车,看似令其起死回生,然而小蓝在北上广深等6个城市的投放量不过60万辆,其中更有大量损坏车,倒闭前的月活跃用户数更是仅为同期摩拜的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扶植自营品牌青桔虽然代价更大,但至少可控。

对青桔还能输血多久?

2018年1月25日,滴滴的共享单车业务青桔上线,计划斥资数十亿投放600万台共享单车,野心勃勃。同一时间,滴滴还开展了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业务,似乎是要赶上“一三五公里出行解决方案”的时髦。运营共享电动车的业务部门内部代号为“黑马”,隐含了极高的期望。

但浇在滴滴头上的第一桶冷水,是各大城市共享单车市场状况。

在一线城市,因为过于饱和,北上广深等地已经叫停了共享单车的增量投放。3月17日,青桔在深圳投放2万辆,当日即被叫停。3月下旬,滴滴先后在武汉、郑州投放青桔单车,接连遭到当地执法部门的收缴和暂扣,出师不利再添伤。

一线城市车满为患,到了二三线城市,虽然政策宽容度更高,但青桔也有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阿里系”的哈啰。哈啰出行在获得了阿里系的支持后,借力支付宝,一跃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据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在9月中旬公开称,按照蚂蚁金服的出行监测数据,哈啰在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占50%的骑行订单量。而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数据,一年之前,哈啰还和小蓝的月活跃用户数相当,仅为头部企业的十分之一。

相比较而言,2018年1月开始投放的青桔仍处于发展初期,尽管依靠滴滴引流,并开展免押金骑行,但在下沉市场中,青桔单车的数量、使用率依然处于弱势。

如今,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进入城乡二元竞争时代,一线市场以摩拜、ofo为主,下沉市场以哈啰、青桔为主。一步单车CEO刘亿舟曾在采访中表示,小城市人工素质不高,骑行量要达到规模效应才能摊平运维成本。因此,三四线市场的争夺主力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但在下沉市场中,情急单目前青桔的投放城市主要集中在开封、南昌、成都、东莞、佛山等地,大多为人口密度较高的二三线城市。

摆在后入场者青桔眼前的,还有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巨头环伺,抢夺市场无异于虎口夺食。

很快地,共享单车专利的“第一战”就打响了。10月10日,摩拜向苏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四起专利侵权诉讼,称滴滴及其全资子公司杭州青奇使用的智能锁和座位升降技术侵害其专利权,并索赔800万元经济损失。该起诉讼案尚未判决,青桔方面只能回应公司尊重知识产权,一切以法院的最终生效判决为准。而据新出行指数统计,摩拜和青桔的专利总数分别为337个和13个,而有关车锁的专利总数分别为50个和6个,数量上差距巨大。

而滴滴要扶持青桔,就不得不面对共享单车投放、运维的亏损黑洞,只能依靠母公司滴滴输血的青桔,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AT系”们一大截。

自美团点评的招股书披露以来,共享单车的盈利泡沫就已幻灭——纵使摩拜有1000万的日订单量,在美团收购后的日均净亏损依然高达1656万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摩拜带来的总亏损高达4.07亿元,相当于美团在2017年全年亏损28亿元的七分之一。

滴滴的资金情况比之美团更不容乐观,一个月前,滴滴创始人兼 CEO 程维发布内部信称,上半年滴滴亏损超过 40亿元,成立六年从未盈利。如今,滴滴又因为安全监管不足而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失去了年盈利达8亿元的现金奶牛。深陷舆论危机自顾不暇的滴滴,是否有足量资金来支持青桔的发展,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无论前路多坎坷,滴滴在共享出行中的布局早已铺开。原本缺乏存在感的青桔,在滴滴与ofo不断传出交恶的舆论中,越来越有知名度。

然而,在母公司陷入舆论危机的大环境下,青桔的未来似乎仍然不乐观。

滴滴因顺风车恶性事件频发,而被屡屡质疑安全管控能力,在舆论一边倒的指责下显得有些分身乏术,一改往日狂飙突进的发展态势。

疑似意向书泄露之后,滴滴方面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透露,“目前公司主要精力都在安全上,没有(在大出行上的)进一步战略规划。”

*本文作者田栩冰,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无冕财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