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饥荒的电影院还能撑多久?

闹饥荒的电影院还能撑多久?

票房不行、影院无入账甚至倒闭,电影院市场难道真的弹尽粮绝,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吗?

又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周末,今天刚刚过亿的大盘还不到国庆的三分之一,对影院经理来说,这种门庭冷落的景象已经维持了一个月。

消极沮丧的情绪在蔓延,有一组大盘图片在朋友圈疯传。

2012年电影院3600家,单日票房2488万,2013年电影院4400家,单日票房3189万,2014年电影院5500家,单日票房4381万……2018年电影院超10000家,票房3225万。

在过去的6年里,电影院数量越来越庞大,但单日票房却经常被打回原形。

还有一组数字,在过去的10个月里,关停影院接近300家,意味着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倒闭。近三个月内因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多达2100家,占全国影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票房不行、影院无入账甚至倒闭,电影院市场难道真的弹尽粮绝,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吗?

在搜集大量数据并采访了多位行内人士之后,我们发现了实际情况并没有外界所渲染的那么严重。

真实情况主要是以下五点:

1. 电影院没有倒闭,相反依然在新兴市场机会的推动下,不断地增长,截至10月31日,今年新开影院达到了1100家,对比300家倒闭的,抵消后还有800家的增长。

2.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影院数迅速扩张,抓住的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影院的开店逻辑是寻求市场空白。去年影院突破4.5亿块银幕时的数据是,对应成熟的海外市场我们每1.8万人拥有一张银幕(仅以城镇人口计算),北美是每8000人拥有一张银幕,两者之间还有一倍的差距。而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8.5%,这意味着,县城以下数亿居民可能一年到头还没看过一次电影,而在广阔的四五线城市,依然还没有完全被影院覆盖。

3. 2015年至今,影投市场跟文娱其他领域一样,经历了房地产、金融几大热钱来袭又退却的喧嚣,单银幕价格被哄抬,形成有价无市的怪景,但随着资本的清醒,票房增速的回落,经营压力加剧的影院将会主动寻求整合。

4. 而在扩张、整合的同期,电影院内部因为设备革命,会引发一轮新老更替,有院线行业人士认为,拓普世纪数据所显示的近三百家影院关停两千多家影城调整,正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5. 国庆档经历了一波票房负增长,今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市场冷清是因为内容供给不足引发的短期阵痛,很多影院经理依然相信,“一旦大片来了,依然会门庭若市”。比如普遍都认为下周《毒液》上映有望制造一波小高潮。

总之,就终端而言,现在依然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期,一万家电影院,超过5.4万块银幕,几万名影院从业者为电影产业铺设好了最好的管道。更大的问题来自上游,就硬件基础来说,中国电影一年要出现多个《战狼》《药神》《红海行动》已经具备了条件,接下来,就看内容生产者们如何把握机遇了,不过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

影院真的都要关门了么:

老旧的必然死去,可惜的是那家租约到期的明星店

在过去十个月里,每天都在关停的都是一些什么影院?他们真的是因为大盘不行饿死的嘛?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张海燕以其一线的观察认为,目前关停的近300家影院,只有一部分是因为票房不景气关停的,其中大部分还是在这一波市场推动下的硬件革命下,被淘汰了的老影院,而那些营业调整的,可能都正在倒逼着自己进行技术升级。

从2009年的《阿凡达》引发3D和IMAX的普及开始,国内的影院,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利好推动下,在硬件上开启了一轮迅速的更新换代,普通氙灯放映机升级激光放映,银幕清晰度从0.8K到2K,又到4K,普通3D音效变身环绕体验全景声,中国的电影院体验,无疑已经是全球最领先的了。技术拉动消费,很明显的例子,如果一个区域突然多了一家IMAX影院,巨大的技术优势可以迅速抢到票房冠军。

而在这个过程中,三四五线城市里位置不佳,设备落后,甚至还用的0.8K农村放映机的那些“古董”影城,如果不更新就只能面临淘汰的命运,而不甘心被淘汰的只能自觉进入设备升级的行列。

当然也有特例,其中极少部分看起来好好的影城也突然关门了。

上周五,晚上快12点了,广州老城区宝岗大道广百新一城广场的UME国际影城,影院经理目送着最后一波观看《铁血战士》的观众散场,这也是他在这家影院工作的最后一天,第二天,这家经营了12年的影院将停止营业。

广州UME国际影城是老牌影投公司UME在广州的唯一一家影城,来自拓普世纪的数据,这家影院在拥有180多家影城的广州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票房成绩,常年都排在13名以前,票房最好的2012年还拿到了第7名,即使是停业的今年,票房截止营业最后一天也达到了2400万,在广州城排名第12。

但就是这样一家在当地知名度和票房都排得上号的影院,突然关停,目前UME影院对外的说法是租约到期。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是商场到期后要求续约时必须涨租。有一位当地影投公司的老板还曾与商场接触过,但最后也被高昂的租金所吓退,其透露,一年算下来,做到两三千万的票房都不能盈利,“基本上给业主打工了”。目前最新的消息是,现在业主把UME这一块地租给了广东省广影业,接下来这里会重新开起另一家影院。

类似UME国际影城这种市场表现非常好的明星影城,却因为租约到期突然关停的现象,在行业内并不新鲜,9月底,深圳票房排名第一的橙天嘉禾影城突然停业,同样引发行业震惊,这家影城是橙天嘉禾在内地开的的第一个门店,有十三年的历史,曾长期位列深圳票房第一,也曾创过全国票房第4的成绩,媒体超前点映以及明星宣传新片都会选在嘉禾,称得上是当地的地标性影院。最终却也因为租期已到,无奈被业主赶走。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了解到,现在影城跟业主的租约一般都在十年以上,甚至是十五年,极少有五六年的,但尽量如此,也不能保证一家影院可以一直在一个地方开下去。不过像广州UME国际影城,2006年开业,营业12年,从投资回报上来说,肯定早已赚到钱了,只是可惜了多年建立起来的会员体系,只能不舍地给大家退钱了。

影投市场接下来会迎来什么:

老家的影院依然在新建,有些影院急需找买家

在影院之上的影投市场,实际上依然还在不断投入,来自拓普世纪的数据,截止10月31日,新增影院达到了1114家,抵消300家不到的关停数量,依然有800多家的增长,可见这个市场,总体依然还是属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翻看了最近一周新增的12家影院(10月29日-11月4日),既有成都、长沙、西安、合肥、长春、西宁、南宁这样的省会城市,也有四平、南通这样的三线城市。

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部分区域7、8家影院扎堆恶性竞争的一二线城市,如果能够找到空白点,依然还有机会。这也是部分一线城市影院还在增长的原因。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今年三月才开业的广州市海珠区德金影院就是这样的例子,开业刚刚7个多月,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票房,大大出乎投资方意料。究其原因,这家影院在区域位置上,周围没有比较大的商超,之前一直没有电影院,但是位于一个商住楼,人流密集,同时还靠近地铁中转站客村,所以一开业就激发了大量的潜在观众。

在影院投资扩张的地域选择上,UME影院创始人吴思远曾分享过,他看重的是城市的发展,在大部分人还在成熟区域,抢占租金很贵地段的时候,他更愿意选择去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比如在重庆,在南岸区还不饱和,租金还很便宜的时候,UME开了一家高档影院,在当地培养了两三年就变成了龙头影院。

这些年中国的最大趋势就是城镇化,影院的扩张也是跟随这一波城镇化而出现的,从这一点来理解影投公司的影院扩张,可能要比单纯从票房增长角度理解要贴切的多,对影院投资方来说,只要城镇化正在进行的地域,就依然还有建影院的机会。

跟抓住空白区域新建影院同期的是兼并整合,张海燕认为,接下来将迎来一波整合潮。

今年票房增速放缓,甚至个别档期出现负增长,加上影院数的迅速扩张,市场被稀释,单银幕和单座的收入肯定是在下滑的。很多小影投面临压力。

现在国内的这一万家影城,分布在300个影投手中,资源极度分散,今年年中横店影视董秘在与投资机构交流时表示,自建影院平均成本在800万元,而单块银幕的平均收购价在400万左右,且处于有价无市状态,行业整体对并购持谨慎态度。

但这种僵持局面很快就将打破,之前影院价格被抬高全都是因为行业涌入了太多的热钱,但随着国庆档票房回落,小崔事件负面影响,现在资本已经不再看好影视行业,甚至出现了大量资金抽离的趋势,未来过于泡沫的价格必然回落。张海燕说,“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讲,很多影院成本价都可以收购走。”

娱乐资本论也从侧面了解到,万达电影已放缓了影院新建的速度,并破例对外开放了加盟通道。

电影院如何寻找突围之道:

以后除了爆米花,可能还要卖咖啡了

对于影院来说,虽然拿到了票房52%的分成,但却依然需经历漫长的盈利之路。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了解到,2012、2013、2014年建成的影院,因为成本较低,大多可以在3-5年内回本,而近3年所建的影院,很多投资回本期已经拉长到七八年甚至八九年。不过,因为今年资本市场不再那么看好影院市场,很多影院的建设成本也在缩减。

承担了这么大的回本压力,影院急需在电影票房之外,制造其他的收入来源,毕竟走进影院的观众,放在互联网的概念里,都算是流量了。不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上半年的营收构成里,票房收入都在75%以上。

目前营收构成最好的万达电影,今年上半年观影收入占营收的65.65%,其次是广告收入(17%),最后是卖衍生品、爆米花、汽水等的商品销售收入(13.5%)。不过这一成绩跟非票收入占到收入一半的北美成熟市场依然有差距。

东西文娱之前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影院的各项收入毛利率,票房实际上是最低的,扣除了人工、水电、房租,毛利率大约只有分账票房的10-20%,真正毛利率高的是广告收入(60-99%)和商品销售收入(50-75%)。

实际上,包括万达在内的影院都已经抵达了一个收入和经营的瓶颈,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万达的财报显示,其567家电影院在1-9月产生了75.4亿票房,同比增长15.6%,累计观影人次1.82亿人次,同比增长17.2%,这个增速跑赢了电影大盘,说明观众还是最喜欢去万达看电影。但营收和净利润增长速度,都不及票房,营收同比增长7.06%,净利润同比仅增长0.31%,这家公司的赚钱能力正在原地踏步。

到底要如何突围,可能每个影院都在思考,除了老生常谈的衍生品,这恰恰是国内电影院的短板,很多影城已经在摸索一些新业务,比如传闻万达正在酝酿在自家影院里卖咖啡,还有一些影城在引入书吧、儿童乐园区等形态,反正只要能装入影城的都在试。

对影城做个性化的运营,也许是一大方向,去除影院的连锁气质,在经营上增加灵活度,授予单店影院经理更大的尝试权限,比如广州珠江边的太古仓影院,由以前的太古仓码头改建而成,因为濒临江边,适合散步,同时旁边有时尚餐饮,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了年轻情侣约会主题的影院。作为最成熟的线下娱乐空间,影院理应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作者谢维平,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