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之后,短途出行在全球还会是一门好生意么?

共享单车之后,短途出行在全球还会是一门好生意么?

就像镜子的两面,补贴烧钱重资产的短途共享出行模式在中国难以维系,却在海外有条不紊的运转下来。

瞄准「最后一公里」的短距离共享出行是一门好生意么?在国内,随着摩拜被美团收购,ofo 频传破产消息,酷骑、小鸣相继解散,经历了短短三年的爆发到衰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剩一地鸡毛。

但大西洋彼岸,同样以共享单车切入市场的 Lime 目前的进展依然顺利。自 2017 年创立以来,相继落地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助力自行车和共享滑板车等业务,并将于本月上线共享汽车业务,布局 5 公里以上的共享出行市场。此前,Lime 已经完成 4 轮融资,最新一笔于今年 7 月完成,数额多达 3.3 亿美元,领投方包括谷歌风投与 Uber。

Lime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Brad Bao(鲍周佳)为原昆仲资本美国硅谷管理合伙人,前腾讯美国总经理。Lime联合创始人、CEO Toby Sun(孙维耀)也来自复星昆仲资本美国。创立之初,人们称 Lime 是「美国版」摩拜,同样的扫码取车、按时收费、随到随停。它也被视为中国共享出行模式向美国输出的典型。

共享汽车本也存在于国内共享单车规划的「业务路线」中,但积重难返的烧钱游戏并没有让它们获得良性发展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海外市场起家的 Lime 规避了无序竞争带来的风险。Toby 认为,与国内的「疯狂模式」不同,Lime 对「节奏」的把控更有自主性:「我们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清晰的信念和方向,要解决什么问题,模式的强处在哪里,同时还要保持灵活度。」

就像镜子的两面,补贴烧钱重资产的短途共享出行模式在中国难以维系,却在海外有条不紊的运转下来。目前,Lime 已经进入了欧洲、澳大利亚市场。最新苹果商店排名显示,Lime 位列新西兰总榜第一,在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捷克也进入旅游类别的第一。

Lime 的市场版图还在扩大。等待他们的或许还有更加激烈的竞争,但不能否认,国内被「证伪」的模式,可以在海外以一种更加「健康」方式跑通。

业务扩张中的「快」与「慢」

自 2017 年 1 月成立后,Lime 曾先后推出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和电动滑板车。到目前为止,Lime 进入全球100多个城市,平台上累计获得超过千万用户,截止 10 月底 Lime 用户的骑行总量超过 2000 万次。

成立一年半后,Lime 已经向市场推出了三个品类,并且将于最近在西雅图投放 500 辆 2 座汽油型共享汽车验证市场。在品类尝试的节奏上,Lime 的速度并不慢。但 Toby 表示,Lime 一直希望可以做一个平台,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不断的去迭代产品。另外,在海外,汽车的使用场景更高。「有了用户习惯,再叠加不同的服务,是比较自然而然的事情。」

相比于共享单车和电动滑板车,切入共享汽车意味着 Lime 需要承担更重的资金压力。在美国和欧洲,也已经有许多创业公司展开了艰难的尝试,这项业务在中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但 Toby 认为,Lime 的平台入口可以极大的降低获客成本;另一方面,汽车的折旧程度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链重压。

Lime 曾经的运营经验可以成为新业务的基础。在此前运营和调度自行车时,Lime采用的方案是聘请外包公司与公司员工合作,随后推出代号「Lime-E」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和代号「Lime-S」的共享电动滑板车之后,还尝试通过众包网络完成充电任务——这些尝试都是基于国内共享单车模式之上的创新。

但在业务扩张层面,相较于 2017 年各家「大跃进」式的投融资和开城速率,Lime 在共享产品业务的拓展上则显现出「小步快跑」式谨慎。

Lime 公司 CEO Toby 对极客公园说,国内的增长方式其实就是投车。「到最后拼的或许是谁能融到更多的钱。海外不太一样。海外用户对产品质量,用户体验非常重视。所以对我们来说,做好产品,做好产品运营,做好政府沟通,是三个关键。」

在中国,共享单车起步阶段少监管,公司进入一个城市投放车辆的门槛低。美国则恰恰相反。短途出行公司要想在一座城市开展业务,必须拿到当地政府的许可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行公司「攻城掠地」的脚步,但同时也起到了规范市场的效果。对 Lime 来说,反而更有利于公司主动把握节奏。

Toby 回忆,最初共享单车业务落地第一个城市西雅图时,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先与政府合作,再开展运营。2017 年 5 月进入西雅图时,Lime 的产品稳定性和运营都处于初期阶段,「从产品的稳定性,运营上都没有磨合的特别好,」但正因为团队从开始就与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缓慢的提升投放额度,反而帮公司获得了锻炼团队和迭代产品的宝贵时间。

这套方法最终在市场占有率中得到了良性反馈。和同样在 2017 年进入西雅图的 ofo 相比,目前 Lime 在这个城市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市场投放权,但市场份额达到了 90%。

良好的政府关系处理能力被 Lime 看作重要壁垒。这也恰恰是国内共享单车「出海」时所欠缺的。小蓝单车进军美国时,就曾因无照经营被旧金山政府勒令推出。去年,ofo 小黄车在斯坦福大学短暂停留后,同样被校方勒令撤离。而为了将「壁垒」复制到更多市场,维系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Lime 聘用了负责政府关系的专业人士,包括奥巴马此前竞选团队的公关专家和西雅图前交通部部长。

这种业务运行逻辑更符合当地的「特殊情况」。Toby 表示,Lime 的路线是「综合各个城市和地区政府的态度,对不同业务先进行小规模尝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看效果,再扩大规模。」

中国模式的「变」与「不变」

不过,以短距离共享出行切入出行平台的 Lime 依然面临着不算轻松的竞争环境。

巨头正在积极布局短途出行,今年 4 月,Uber 花近两亿美元收购了 Jump Bikes。随后,美国网约车另一巨头 Lyft 以 2.5 亿美元,拿下单车租赁服务商 Motivate。二者角逐背后,是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的战略。同时,资本也在瞄准共享出行界的独角兽,美国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 Bird 亦拿到红杉领投的 3 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今年五月还是 10 亿美元,一个月后便涨到了 20 亿美元。

面对竞争,Toby 对 Lime 很有信心。他表示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Lime 的增长速度是 Uber 同期的 3 倍。

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公司摸索到了一条成本更优,也更符合当地市场情况的道路。Toby 对极客公园说,跟中国的共享短途出行公司比,Lime 在海外的执行力更强;跟海外的公司比,Lime 具有供应链优势。Lime 另一位创始人 Brad Bao(鲍周佳)将 Lime 定义为「跨境公司」。公司团队构成上,「做硬件和造车的多数是中国人,软件工程和产品经理也有一半是。在政府关系维系上以美国人为主。」

除了配备美国本地团队加强执行,在供应链上,Lime 的自行车供应商是天津富士达。富士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制造商之一。在 Toby 看来,这是 Lime 建立的优势之一,与其他海外公司相比,Lime 能有效压缩生产成本。

如今,Lime 正在努力开拓欧洲和澳洲市场。对于 Lime 来说,这些市场也成为了美国总部之外的」海外市场」。

对共享出行公司来说,拓展「海外市场」是诱惑与风险并行的动作。2016 年底开始,国内共享单车头部公司也曾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去年底,ofo 达成 20 国目标的投放,摩拜也完成了服务全球 200 座城市的计划。然而这些数字背后却难掩海外运营效果惨淡的事实。在今年七月,ofo 却宣布退出澳洲市场,成为这家公司出海触礁的注脚。

有业内人士分析,盈利难、成本高、执行不力都是共享单车出海的关键性难点。而过去与 ofo 等中国出海公司交手的经验给了 Lime 很多启发。Toby 对极客公园表示:「对所有出海公司来说,挑战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决策速度,远程的决策速度很难做到非常有效的,第二是产品,大家很容易有一个误区,把本土市场的产品照搬出去,但这样很危险,很多细节和本土相关性上,其实都有很大区别的。第三,当本土市场没有完全做到稳定时,进入更弱势的市场后,公司难以保证资源有专注的分配和投放。」

因此,Lime 更愿意借鉴的是 Uber 式扩张模式:组建一支当地的团队,以便了解当地市场,并将决策权下放到该市场负责人手里,为本地化业务的快速迭代提供灵活的支持。这种模式曾经成功帮助 Uber 在全球快速攻城略地。Toby Sun(孙维耀)也向极客公园提到,Uber 在全球化业务上的组织架构、团队协作等管理经验值得 Lime 借鉴。为此,Lime 密集招聘了 Uber 曾经的核心团队成员加入公司。

根据公司透露,在目前进入的 12 个欧洲国家中,Lime 在超过一半的国家占据了手机应用榜单前 5 名。Toby 表示,欧洲市场现在已经占据 Lime 超过 3 成的业务量,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个数字会上升到 5 成。

在没有陷入疯狂烧钱和无序竞争的前提下,Lime 的底层平台暂时获得了更加健康的发展。目前 Lime 已经在多数城市地区实现了盈利,且资金流健康,具体数据未透露。与国内共享单车公司相比,Lime 的硬件成本虽然贵百分之三十,另一方面,客单价也高七倍之多,二者之间的差价是 Lime 实现盈利的基础之一。

从共享单车切入,以多种共享出行方式,解决 1-3 公里的短途抵达问题,再形成庞大的全球化智能出行平台,这曾经是中国公司摩拜和 ofo 的梦想。但现在看来,这成为了一批「copy from China」的海外公司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单车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商业热潮,超过 1000 家公司涉足该领域。

在这场浪潮下,摩拜的终局是美团入主,ofo 身陷破产传闻。属于 Lime 的归宿,是重蹈摩拜覆辙,还是开拓共享短途出行的新边界?对于这一点,Toby 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对 Lime 来说,国内这个行业三年的疯狂故事更像是一则危险警示,「我们希望吸取好的经验,也要避免风险。核心还是做出更好的产,更好地服务用户,其他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选择,都是自然而然的。」Toby 说。

但至少 Lime 的尝试已经证明,在有序的市场里获得健康发展时,共享出行依然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本文作者周小丹,吴绛枫,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