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2018:智能物流骨干网让世界变平了

物流2018:智能物流骨干网让世界变平了

2018-12-14 10:04Bianews 合作伙伴
菜鸟本身不是一个物流公司,而是用大数据和技术手段来优化配置各种物流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菜鸟真正最专业的事情,不是物流,而是协同和技术,这也是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的使命。

回看2018,物流行业最大的事,跟10亿这个数字有关。

在2018年天猫双11的最后一个小时里,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正在从杭州赶往上海的路上。最后这一个小时,也是2018年双十一定格和写下新纪录的时刻。不仅是2135亿的交易额,还有一天10.42亿订单的惊人物流数字。

此前,马云和张勇都提出过一天10亿包裹的预言,一朝成真。

张勇来到上海会场发言,他说很多人都在问他,未来的双十一会是什么样子?他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未来很难描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未来,今天又不过是一个起点。

其实,在2018的双十一,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比如前所未有线下线下全渠道融合;比如高度全球化的双11。

这些变化都指出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未来的双十一会是什么样?今天的十亿包裹,未来五年十年将会变成每天的常态,那时候的物流体系是怎样转动的。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五年十年后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给出很多可预见的可能性,而未来必在其中。

未来的包裹,无所不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今天的10亿包裹,并非一蹴而就。从2009年第一年的26万件到2017年的8.12亿件,过去9年天猫双11的物流订单量增长了3100多倍,到今年则是增长了4000多倍。

今年天猫双11,在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的支撑下,从开场8分钟第1个天猫超市包裹的送达,到开场8小时全国263个城市的签收,“分钟级配送”渐成常态,当日达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全球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了“网上下单、楼下发货”、“午夜下单,早晨收件”的极致物流体验。

10亿包裹的出现,除了经济发展本身的增速,还有物流行业自身不断变革升级,所带来的的效率提升进而转化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才有今天的10亿包裹。

时至今日,中国快递行业也已经成为物流行业各个细分领域中成长增速最快的领域,出现了7大上市公司。但是在10亿包裹面前,这些快递公司所能承载的配送力量其实只是一部分。

根据上市公司2017年的年度财报,7大上市公司中单日订单数量最高的是中通,日均订单1700多万单。第一梯队中包括圆通、韵达、申通、百世等。顺丰排第六位,日均800多万单。可以测算一下,七大上市公司的日订单数总和,也不过是接近1亿,只占10亿包裹的10分之一强。

面对几何级数增长的包裹,真正的履约解决之道,一是全社会的协同大作战,二则是靠科技手段与智慧物流。

张勇说,现在的双十一,一定是社会化大协同的产物,虽然是阿里创造了双十一,但是今天的双十一早已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双十一,而是全社会全行业的双十一,只有社会化大协同,才能真正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双十一。

另一方面,科技正在改变物流。在菜鸟平台上,实现了智慧物流的全面升级和规模化应用,通过对双11物流全链路的智能分析提高递送效率,在双11开始前,就提前将爆品调拨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先进的机器人分仓,也让仓配运转效率超越人工运转的极限。

当然,这也和数百万辛苦的快递小哥密不可分。

菜鸟正在全力打造智能物流骨干网,协同全行业合作伙伴,普及电子面单和智能分单,推进智慧供应链、智能分仓,帮助快递小哥更快更好的配送,让每一个包裹更快抵达。

今天双十一的商品品类几乎极大丰富,无所不包。今天的“包裹”,显然也与昨天不可同日而语。

张勇在2018年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今天当我们谈从1亿只包裹到10亿只包裹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用包裹这个词来讨论,跟马老师也探讨很多次,我说我大胆预言,“包裹”这个词会被重新定义。在大会上,张勇从绿色物流的角度,阐述了包裹物理形态的变化。今天看来,包裹未来的演变,更多的应该是指其内涵的变化。

包裹的本质是什么,就像集装箱曾经改变世界一样,包裹也许会彻底改变人们的消费。包裹意味着直达消费者、安全、可量化,可标准化的运输和配送。随着物流技术和配送方式的先进,也许未来一切商品都可以“包裹化”,当然包裹的形态会和今天有非常大的变化,真正的无所不“包”。

新零售成为常态

物流的起点和终点不再有限制

说到今年的双十一,不得不说到新零售。张勇也表示,今年的双十一,是阿里推行新零售一年多来一些成果的检验。

新零售带给物流业的一个变化是,门店就近发货逐渐成为行业惯例,门店和经销商网络都在成为数字化资产的一部分。

“先进的经验模式会成为普遍现象。”

事实上,门店就近发货这种变化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由原来的人找货向货找人转变因为消费者变得更宅,变得更懒,变得更加需要方便,所以“就近发货”这件事变得很重要,而且从一种新模式变得越来越普遍。核心是围绕着消费者设计物流的配送路径和路由。门店这个起点倒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变化在于配送品类越来越多样性和丰富,就像上面提到的包裹可以无所不包,现在的配送还可以包括很多即时消费品以及易碎品,或者每天生活场景中需要的各种东西,也许是一杯星巴克咖啡,也许盒马的海鲜。

我们可以设想,既然以消费者为中心,未来物流配送会不会出现更多变化。

物流的TO C配送,从最早的单点发全国,到智能分仓、多地发货,再到现在的门店就近发货。其实从物流的起点和终点来看,目前变化最大的是起点,相应固定的是终点。配送的时间正在逐渐缩短,逼近到店消费的形态。

从24小时到、到1小时达,30分钟达。未来呢?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消费者最佳的满足感还是“所想即所得”,我走在路上想吃个冰激凌,能不能立刻送来,我想要一个充电宝,而周边没有门店,能不能立刻下单买到,这个时候,连终点也不是固定的。

如果以消费者为核心,终点的改变也会带来配送起点的变化,甚至需要出现“在途配送”。

目前的快递配送路由还是非常讲究计划性,如果配送的包裹地址不对或者收件人信息改变,只能退回重新派件。但是现在开车出行,当你出行路线临时改变时,导航系统都会提示,正在为您重新规划路线。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也会出现类似人的出行重新规划路线这种情况,一个装里货车的包裹,也可以根据收货人的位移,临时规划线路,在途直接配送?

在现有的物流配送能力和技术手段面前,这无疑是非常不经济不科学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也许并不困难。

物流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器

成为新制造与新零售的连接器

从今年的双十一看,购物热门城市已经不只是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国各地的消费需求都在看涨。

依托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西部重点城市的消费力已比肩中东部城市,物流效率也在提速赶上中东部城市。成都、重庆、西安等地,都在这次双十一中表现抢眼。

这背后,菜鸟通过智能物流骨干网极大提升物流体验。虽然订单量越来越多,但物流效率也越来越高。

2013年,送达1亿个包裹需要花去9天。到2017年,送达同样数量的包裹只需要2.8天,今年再提速5小时左右,只需2.6天。

物流体验给予消费者的是消费信心,当消费者知道,通过爆品下沉,前置仓的备货,东西“还没买,就到了”,必然也会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天猫双十一的反映的是全国消费者的旺盛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哪里的消费者,都会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点上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差异,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在消费端的需求是趋同的。

过去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人们总说,要想富,先修路,因为修了路,人、货、包括信息才会通畅。这种朴素的民间思想,也认识到了“连接的”重要性。而在今天,其实物流的作用不仅是把商品和用户连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也是产业与产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连接。

2016年底,阿里巴巴提出了五个新,其中最最热闹最受外界瞩目的是“新零售”,但是当新零售棋到中盘,有关供应链和底层基础设施的讨论在业内越来越多。从整个经济体的角度看,新零售前端的改革布局完成后,后端供应和基础设施的改革更加需要社会化的协同,也需要其他四个“新”的配合,尤其是新制造。

张勇曾经讲过,大卖场、超市再搞数字化都没有用,数字化很重要,你必须搞,但是你的货品对不对。我们还是要回到本原。这个本原,笔者以为这是新制造需要解决的。有了好的商品之后,制造业与零售业之间还需要一个强大的连接器,这就是新物流。

未来可以想象的是,物流行业会越来越侧重突出这种底层操作系统的连接逻辑。制造业不再是孤立的制造业,上游也不是孤立的上游,而是从一开始就要知道物流的连接能力在哪里,知道下游的消费场景在哪里。哪怕是很偏远的地区,也能够借助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和大城市的终端市场提前把“通路修好”,而不是总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

就像瑞金脐橙的例子,由于菜鸟在瑞金市黄柏乡的凌角山设立了产地仓,这里也是当地贫困农户的集中种植地。这个原产地仓可以覆盖周边3000家种植户。经测算,从产地仓出发,通过一套完整的全球物流体系,赣南脐橙等水果的物流效率可以提高50%以上,物流成本可以降低约10%。反过来,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可以和大城市消费者一起“消费升级”,就像已经发生的例子,新疆的消费者可以网购摩托车。

这样国内市场可以加快实现24小时全国必达,而在全球市场。上下游的一体化,自由贸易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借助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可以加快实现72小时达。

不久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阿里宣布将集合数字经济体的力量,在未来五年实现全球2000亿美金的进口额。这一计划,将覆盖阿里旗下天猫、天猫国际、B2B、盒马、云象、银泰、大润发、零售通等阿里数字经济体各业务,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特色进口品类。

天猫进出口事业部总经理刘鹏介绍,为了达成2000亿美金的目标,阿里此前已成立北美、欧洲、亚太、东南亚、澳新等全球六大采购中心,未来五年将重点在这些区域引进相关品牌和产品。

为什么要做全球化?张勇是这样讲的:19年来,阿里经济体一路狂奔,背后是整个产业和世界全面走向数字经济和数字商业。我们不仅期待做到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更希望帮助全世界的企业和商家利用数字化方式进入新的市场,运营新的市场和消费者,完成销售模式和供应链创新。

在此基础上,同样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体系来连接世界和中国。

这其中,在生鲜领域,阿里在进博会上与全球顶级生鲜供应商丹麦皇冠、JBS集团签订了价值19亿美元的历史大单,诠释了中国开放市场的发展理念。

在国际大进口战略中,阿里巴巴与合作伙伴,也不是仅仅是个买手的角色,这一次大进口的全球供应链设计,更多的是从商品、物流,包括本地市场的运营与推广的全流程把控。

可以打比方说,在过去,一个跨境贸易就像一场接力赛跑,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选手完成。而在阿里「大进口计划」中,整个供应链、物流包括最后的零售渠道,实际上是「一体化」的概念。从物流的角度看,就像在国内所做的一样,进口业务也会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中转次数,未来可能会出现「国际直达」这样的物流路径。

这一切,都需要在智能物流骨干网上高效完成。

世界是平的

总结一下,可以这样说,以前有本书叫《世界是平的》,意为互联网可以抹平世界的鸿沟,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仅仅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还不足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新物流的提出,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的发展,则有可能首先实现世界是平的。

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作用不仅仅是让双十一这样的商业奥林匹克成为现实,让一个大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瞬间爆发并被满足,更重要的是,它的背后意义在于让制造端和流通端的连接成本大大降低,这种成本不仅仅包括信息交换所带来的虚拟空间成本,也包括克服线下履约难度所带来的实体空间成本,这两种成本的降低,最终会让实体经济受益。

即使在国际贸易中,为什么各国政府一直推动降低关税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本质上也是减少从制造到流通的转换成本。而这并非单一的企业和经济体可以完成,需要有足够协同能力的组织来共同完成。

在今年致股东信中,阿里巴巴CEO张勇提出了“商业操作系统”的概念,阿里巴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平台操作系统,而菜鸟网络则是这个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鸟本身不是一个物流公司,而是用大数据和技术手段来优化配置各种物流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菜鸟真正最专业的事情,不是物流,而是协同和技术,这也是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的使命,加快实现“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只有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未来才会看到一个规模更大、但是效率却更高的全球贸易网络。

*本文作者牧戈,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Bianews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