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早前报道指出,鸿海可能缩减LCD生产计划甚至放弃该厂,而郭台铭的特别助理胡国辉称,富士康仍在评估威斯康星州项目的方案。他指出,在人工费用相对较高的美国,制造先进电视显示屏的成本非常高昂。就电视领域而言,我们在美国没有立足之地,我们无法竞争。”
后来又有外媒报道,郭台铭助理在1月30日的时候曾接受过一次国外媒体的采访,称“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建厂计划可能要缩水,尤其是面板工厂,或将遭到搁置”。看起来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并不顺利,有点进退两难的意思。
但是有消息指出,在2月1日晚上,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找到郭台铭进行私下约谈。约谈之后,富士康却及时的发布了一份声明,并称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投资和创造就业的承诺没有改变,会继续推进在美国的面板工厂的建设计划,并重新重申自己的承诺,即“期待扩大在美投资,继续在当地扩招”。
而特朗普也在推特上颇为得意的说:“和我谈完,富士康就传出了好消息。”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隐约看到,在美建厂的富士康如今正在表现出一种进退两难与骑虎难下的心态。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指出,郭台铭如今确实想离开美国建厂,但现今美国却不让他走。
早在2017年,富士康就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设LCD工厂,当时被特朗普称之为制造业就业回归美国的典范。2018年6月,郭台铭在美国举行了投资工厂的破土仪式,表示将为美国创造大约13000个工作岗位。
而特朗普也给富士康很大的减税优惠,仅企业所得税率从35%直接降至15%。此外还有特别优惠——只要郭台铭来建厂,未来15年将提供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此外还有约7.64亿美元的设厂公共开支补贴,和约1亿美元的相关联通道路兴建费用,总共接近40亿美元。
可以说,特朗普给了富士康相对优渥的投资条件与市场环境。特朗普一直标榜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希望引入富士康这样的制造业巨鳄来开个好头,带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回归美国,但对于富士康来说,带头去重振美国制造业,任务还是艰难了些。
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环境不好,美国工人的薪资要求远远高于国内,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普通工人薪水是中国的6倍。物以稀为贵,在美国,除了工人薪资高之外,其他的生产设备、元器件成本也颇为高昂,据路透援引富士康发言人Louis Woo的话成,在美生产尖端电视显示器成本过于高昂是可能缩小规模或者暂时搁置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熟练的技术工人,在美国也不好找,富士康在该州的招工数量也没有达成目标,有些优惠政策也被收回。根据台湾《世界时报》曾经指出,郭台铭在台湾鸿海集团一场集会上,主动提起与特朗普通话,重申集团绝不放弃在威斯康星州制造,但也向特朗普说,自特朗普上任后,经济改善、失业率大幅下降,因此根本找不到员工,甚至不得已需要采用退伍军人背景的员工。
据媒体透露,鸿海计划在未来18个月,建造包括LCD面板模块后段封装厂、高精密模块成型厂、系统整合组装厂、研究发展中心等;集团仍将持续投资美国优秀人才,在美国和威州建构AI、8K、5G生态系统。
因此,综上可知,对于富士康来说,赴美建厂面临的麻烦是,包括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与原材料零件生产配套设施的缺失,也没有完善的上游供应链产业集群。聘请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需要花费时间,这些令成本大幅上升。早些年德国《世界报》就称,美国在不到20年里,工厂消失近1/4。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曾表示,美国现在是一个小镇有200家初创企业,每家雇50人的模式,传统的“美国制造”大厂很难再回来了。
制造业配套设施的消失意味着它的面临的利润与市场远不能与中国相比,总的来说,郭台铭事前应该就非常清楚,去美国建厂,本身就不是一项划算的买卖,因为以它的核心业务——智能手机制造、LCD面板等业务来说,整个制造业产业链都在中国,盲目搬到美国建厂,本身是违背市场规律与商业逻辑的。
因为在现代经济中,产业聚集决定着制造业的地位,如果在美国缺乏一个一体化的产业关联的制造业集群,它要平地起高楼难度非常之大。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富士康与其在美国生产LCD面板,不如在中国和日本生产然后运往墨西哥进行最终组装,再将成品进口到美国,这样利润会更高。”现实情况是,特朗普需要郭台铭来粉饰他的政绩,而郭台铭其实并不特别需要美国市场。
另一方面,郭台铭选择去美国建厂,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到美国的制造业国情,过去40年里,美国工业就业规模急剧下降。所以,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喊的口号是,要让制造业回流,富士康在制造业领域有它雄厚的基础与实力,但还是低估了在美建厂的难度,因为美国的问题是人力成本高,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不如中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熟练技术工人少,制造业岗位与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在今天,让美国人重回流水线,像中国、越南、东南亚等国的蓝领那样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但富士康做出在美建厂的决策,有它自身的难言之隐、无奈以及小心思,这种无奈包括特朗普过去一直以来都在对苹果施压,要求苹果将工厂搬回美国。迫于压力,过去苹果公司曾经向 “富士康”和硕联合科技提出了将所有的亚洲生产线全线撤回美国的这一想法,当时许多供应商并没有响应,而和硕科技就拒绝这一提议。而富士康之所以响应,背后的小心思或许是,它需要紧紧抱着苹果的大腿,为其分担压力,才能从苹果手里赢得未来更多的订单。
另外,响应特朗普新政府的制造业回归号召,让利一部分,可以获取特朗普新政府的对制造业的政策红利、寻找产业布局的新方向,让制造业融入美国市场对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吸纳更优秀的技术与人才也有莫大好处,毕竟,尽管美国制造业本身在衰落,但在技术研发与积累以及产业链话语权层面,一直处于顶端,富士康要成为一家具备上下游连接能力的超级巨头,需要站在美国制造与技术研发积累的基础上完成蜕变。
而由于本身的制造业基因,富士康大多数员工长期以来都是产品线上的螺丝钉,很少参与上游的研发。富士康在美国尽管面临着熟练技术工人的难题,但也有机会吸纳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参与到美国制造业的上游研发环节之中,驱动整体创新力的提升。
因此,对于富士康自身来说,去美国建厂其实也是有完成产业升级寻求转型的意味,有助于打破富士康代工厂的品牌标签。况且出口转内销,不仅能大幅提升富士康的品牌溢价,也能提升其产品的价格与利润,富士康还可以借助其在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布局在国际上打造其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但是,对于富士康来说,尽管在美建厂,可以在未来几年获得当地地方、州和联邦三级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当前的难题是,如果本身制造业成熟土壤与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熟练技工的缺失,一切从0开始,成本投入可能是个无底洞,投资回报率现在依然是未知之数。
这也是为何富士康在美国所建立的工厂并不是之前承诺的10.5代LCD制造工厂,而是规模较小的第6代的LCD工厂,因为美国缺乏生产液晶面板的原材料,在美国本土的企业没有生产这么大的基建玻璃,这种10.5代线液晶面板的产能基本聚集在中日韩等地,美国本土的企业并不生产这么大的基本玻璃。这是富士康的难题所在。
富士康如果要履行承诺,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去只能去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进口10.5代线的基板玻璃,其二是在当地投资一家基本玻璃厂来生产,但这种配套的投资投入成本可能会远超富士康预期。
这也因此导致了富士康的反复,也是威斯康辛州的当地人越来越怀疑鸿海是否能够履行其招聘承诺的重要原因。
但当前或许另一个让郭台铭更纠结的问题在于中美贸易问题,导致其处境尴尬,因为富士康的大部分制造业业务在中国,过去一直是向美国销售产品,如今在美国建厂承诺创造就业机会,承诺已经给出,要收回很难,郭台铭身处其中,面临着双方的压力。有业内人士指出,鸿海解困,其实有待中美贸易局势的好转。
富士康当初在美国的投资计划,曾被视为拯救美国制造业的白衣骑士,之所以说骑士,是因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本身是要算经济账的,但在富士康这里,也有顺水人情的意味。国外就曾有研究机构分析师清晰的指出:富士康在试图规避来自美国政府日益增加的压力,是一种权宜之计。
但如今的国际环境与美国制造业国情将其架到了骑虎难下的境地。在美建厂计划,从过去到现在,可以看到郭台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一直被推着走,如何掌控主动权,化解当前的尴尬,是摆在郭台铭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