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腾讯方面向法院提起禁令诉求,要求多闪停止在其产品内使用“微信头像/QQ 用户头像和昵称等微信/QQ 用户数据的行为”,多闪在3月19日的全量推送炮轰腾讯,一石激起千层浪。
3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定结果——要求抖音、多闪立即停止共享微信用户信息等违规行为,这看似让这场争端尘埃落定,但实际上在争端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多闪一方更是表现出“虽接受,但委屈”的姿态,而真相又是怎么样的呢?
偷换概念,还是碰瓷营销?
多闪的全量推送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多年前的那场3Q大战,只不过弹窗变成了推送,战场从PC转移到了移动端,参与方中的360也换成了如今的“当红炸子鸡”字节跳动。
不过整个过程却没有掀起像当年3Q大战那么大的声浪,一方面,相比较当年的360安全卫士和QQ两款产品,多闪与微信之间的活跃用户量差距巨大,多闪弹窗所能触达的用户,可能都没有这件事被媒体报道之后所覆盖的受众数多。
另一方面,作为仲裁方的法院在事件第二天就公布了裁定结果,判了其中一方(多闪)失利,这场原本愈演愈烈的口水战自然也打不下去了。从时间线上来看,多闪抢在法院公布裁定结果的前一天全量推送弹窗,并用上了“账户信息,包括头像、昵称的权益属于腾讯公司”这样很具有煽动性的字眼,也更像是一次“碰瓷营销”。
但某种程度上,多闪其实是玩了一次“偷换概念”,因为腾讯要求多闪停止使用“微信头像/QQ 用户头像和昵称等微信/QQ 用户数据”逻辑并不是因为腾讯认为这些数据都归自己所有,而是腾讯认为多闪并没有获准调用这些数据的。
在这之前多闪还曾数次碰瓷微信,但对于极度需要高留存以放大其网络效应的社交类产品而言,通过某个噱头或功能爆红容易,想真正覆盖足够广的用户群,建立一个新的社交关系网络或将原有社交关系网络映射到新平台上并不容易。事实上,多闪上线之后,被寄予厚望,但实际的数据表现并不好,这一点从多闪在App Store排行榜的走势上就不难看出。
某种程度上而言,多闪一次次的碰瓷微信,背后更关系母公司字节跳动的焦虑,在千亿营收的压力之下,当内容推荐引擎的故事讲完之后,社交已经是能够让字节跳动价值再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通道,但这一次他们面临的对手则是腾讯,以及腾讯早已建立好的社交产品帝国。
用户隐私才是争议核心
整个事件以多闪被法院裁定立即停止共享微信用户信息等违规行为告终,但这个事件却因为多闪违规使用用户信息而掀起了人们对用户隐私保护的关注热度。
在中国,很多用户原本并不关注隐私保护,去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曾表示中国用户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尽管李彦宏的说法遭到了舆论的质疑,但李彦宏所讲的却是很多中国用户当下用户隐私观念的现状。
面对法院的裁定,多闪方面给出最新的解释是用户头像、昵称数据属于用户自己,那么用户只要授权了多闪,多闪就可以使用。这个逻辑看似也合理,但如果放在实际的行为中,就能发现多闪又一次玩了一次“偷换概念”,并以此挑动用户在隐私保护上的敏感神经。
用户头像、昵称的所有权属于用户这毫无疑问,天经地义,但多闪错在用户在多闪上的这些头像和昵称并不是用户主动在多闪上传的,而是用户在微信或QQ里上传填写的,那么微信和QQ就有义务保护这些用户数据,不允许第三方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非法调用。
多闪为何会被法院认为存在违规,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中,非常明确的提到了,微信开放平台针对的是应用,而不是公司,一个公司的所有应用都需要每个独自申请。
即使抖音方面再三强调,多闪是抖音私信的升级,但多闪和抖音毕竟是两款独立的应用,从法律上来看,抖音和多闪也不是一个主体,其中多闪的主体是「北京拍拍看科技有限公司」,抖音的主体是「北京微播视界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和腾讯有协议授权的是抖音,多闪自然毫无疑问无权使用任何。
我们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用户授权某视频网站读取了他的身份信息,这个视频网站把身份信息同步到了一个网贷平台,并且自动帮助用户在平台上借了几笔款,然后对用户解释说这个网贷平台是自己孵化的产品,用户在这个过程毫不知情,试问你会接受么?
虽然抖音授权多闪使用微信的账号信息,实际带来的危害并不大,但这和上面的例子其实性质是一样的,这涉及到用户信息的随意滥用。这一次的多闪,抢先一步炮轰腾讯的理由,也是举起了用户隐私保护这个敏感大旗,从而引发了多方关注,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正在形成正确的隐私保护观念。
相比国内,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尤其是用户数据的“被遗忘权”正在成为热门话题,今年年初,Google就因为用户协议违反了欧洲在2018年更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收到了法国监管机构5000万欧元的天价罚单。
而在去年,Facebook更是频频陷入滥用用户隐私,不注意保护用户隐私的质疑声中,股价受挫,多位负责人引咎离职。苹果更是在近日关闭了Facebook发布内部iOS应用程序的功能,从Facebook应用早期版本到午餐菜单等基本工具被悉数关停,原因则是苹果认为Facebook向iPhone用户发布的这个“市场研究”App,违反了双方关于允许Facebook收集用户各种个人数据的协议。
这一次,中国的监管者最终也给到了真正保护用户隐私一方应有的保护。
良性竞合才是互联网常态
商业竞争是必然的,多闪在调动用户情绪之前,其实应该仔细想想,弹窗攻击竞争对手在法理上是否正确,是否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更或者,这种所谓“授权”是否真的存在隐私泄密的风险。
对用户而言,他们想参与一场所谓的“大战”,也不希望有公司借他们之手恶意去攻击竞争对手,他们更多是希望看到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良性竞争。3Q大战数年后,腾讯走向开放,和360握手言和,双方从彼此对立,变成竞合关系。UC和百度也曾因为移动搜索爆发过口水战,但最终百度还是成了UC平台上使用频次最高的搜索引擎。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用户永远才是第一位的。事实上,多闪让用户作出要不要换头像的“二选一”,但这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例如和腾讯达成合作关系,获得微信登录授权;再比如引导用户更新注册信息,杜绝隐私泄密的风险,这些都可以避免一场裹挟用户情绪的战争发生。
在这次弹窗事件发生后,急速狂奔的头条系也应该停下脚步反思了,毕竟将自己的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等同起来,站在道德制高点讨好小白用户,然后借助口水战、公关战吸引用户眼球,长期以往对品牌并非是一件好事。
互联网竞争不会消失,但良性竞争才是用户愿意看到的。好的产品应该永远和用户站在一边,保护用户,而非利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