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模式特点:
分时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B2C汽车租赁服务,在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上契合未来出行方式;在产品上具有租期灵活,用户选择性强,价格偏低等优点,同时租车流程简单,租-用-还过程在线全流程化,方便快捷。
行业现状:
受政策、经济、社会、产业、技术等多条件利好因素影响,分时租赁缓慢发展并持续积累,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关注与期待,及发展的不稳定性两种行业特征。车辆规模和车辆运营周转率是决定成败的两大决定因素。
产业分析:
分时租赁产业上游资源端优势明显,下游服务端体系不全,发展滞后,利润薄弱是下游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分时租赁平台的核心是对资源、技术、服务的整合重组,衡量平台优劣的标尺在于最小成本的运营数据最大化。
趋势预测:
分时租赁发展稳定性逐渐增强,政策监管与市场需求将会对行业标准、产业协同力有更高要求;资源大厂的不断介入、资源与资本不足的小玩家们的陆续退潮。
出行服务的生态之争,多种出行方式耦合或是未来发展方式之一;当技术向更高级别驾驶迈进,移动出行最终将会演进至无人驾驶终局。
分时租赁模式定义
分时租赁:一种新型互联网B2C汽车租赁服务
根据2017年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相关规定,分时租赁定义为:一种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小微型客车自助式车辆预定、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俗称共享汽车。
分时租赁场景定位
定位城市中短途出行,形成交通结构补充
出行需求衍生于人的社会化活动,城市居民出行相比较于乡、村、镇出行需求更加多样和高频,表现在城市交通发达程度较高,而乡村镇交通发达程度低。因此,相比而言,分时租赁更适合于城市出行市场。
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居、工作、休闲娱乐消费半径与城市结构、规模和集中性相关。以中国一线城市为例,分时租赁覆盖的最常出行距离为25km ±25km,该距离覆盖与公共汽(电)车重合度相较低,与网约车、出租车服务距离重合度较高,同时,分时租赁在性能、体验、灵活度上完全匹配私家车出行,因此成为城市内交通系统以及城-郊公共交通网络边缘系统的有力补充。
分时租赁服务类型
两种服务类型——服务模式决定运营成本构成
根据车辆投放和取还方式的特点,可以将分时租赁服务类型分为两种:区域覆盖模式和场景覆盖模式。区域覆盖模式是以一定距离内设置投放网点,用户只能在固定网点A、B、C……之间取还车辆,相当于划定用户范围和使用区域;场景覆盖模式,主要特点在于满足用户任意点X到X的出行需求,用户可以就近查找车辆,使用完可以将车辆停于任何车位还车。
分时租赁平台的服务模式决定平台成本构成、运营方式和用户体验的区别。除车辆本身外,区域覆盖模式最大成本投入为网点建设,场景覆盖模式最大成本投入为车辆调度。
分时租赁市场规模
2018年市场营收近30亿,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中国已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及单位超过1600家,投入运营的汽车数量约为11~13万辆,整体市场规模达28.5亿元。随着基础设施覆盖面扩大、地方性行业政策支持落地等条件成熟,以及分时租赁用户习惯养成,分时租赁平台在车辆投放、价格、车辆利用率、周转率等方面将会有所提高,分时租赁将会保持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2020年是大部分整车厂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商用或量产的目标年,随着L3级自动驾驶的广泛落地,分时租赁将在服务范围、市场业绩上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分时租赁行业驱动力
社会:公共交通增长缓慢,互联网出行替、补程度加深
传统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时间长、便捷性差的问题,根据数据显示,2007至2017年的十年间,公共交通系统基本维持约2%的恒定增长率,未来增长趋势稳定。另一方面,互联网出行凭借降低消费者出行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极大优势,同时改变了消费者出行方式和出行态度,形成高速增长和强势替补,截至2018年12月,互联网预约专车/快车用户规模达到3.33亿人,年增长率达40.9%。随着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等移动出行服务等渗透提升,新的出行方式对传统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和取代程度加深。
用户:价格优先,分时租赁出行成本更低
以单次出行所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来比较,公共交通出行投入最大时间成本与最小金钱成本,并且舍弃了出行体验、便捷和灵活性,而私家车则是投入最大的金钱成本和最少的时间成本,同时购买到出行的独享、私密和舒适性;分时租赁介于上述两种出行之间,达成以相对少的金钱和时间投入,获得便捷、灵活、舒适、经济同时满足的最佳出行结果。
经过对出行时间成本相当(即出行所需时间相近)的出行方式进行横向对比与理论测算,当前分时租赁在与私家车、租车开、网约车、出租车的对比中,金钱成本最低。
产业:价值链重塑,产业重心从制造向服务转移
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两个不可逆趋势的发生,整体汽车产业价值链将完全重塑,汽车产业至少面临三个层面的变革:
生产端变革:传统汽车生产工艺复杂,零部件非标,由整车制造商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占据价值高地,把握定价权,而新的产业链整车制造商将不再具有产业链掌控权,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工厂使汽车生产走向标准化、模块化,并且容纳定制性生产需求。
产品变革:汽车从一件交通工具,变成一件智能产品,除工具属性外,更重要的是满足用户工作、社交、购物、娱乐等需求。
消费端变革:随着购车成本的增加和用车服务便捷性、品质、服务能力的提升,消费者购汽行为将会弱化,而购买出行服务则会加强。
分时租赁行业特点
行业门槛高,呈现重资产、重运营、重技术特点
分时租赁是一项重资产、重运营的业务,对运营商资本实力、技术水平、运营强度有更高要求。
资产端:平台采购或租赁车辆投放,形成资产积压,自建、维护充电设施进一步加重资产,同时,充电桩、停车位属于稀缺型资源,涉及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占用,对平台在政府端的协调力提出高要求。
运营端:线上,当前分时租赁缺乏用户信任,规模程度不足导致用户自传播效应差,流量增长主要靠平台强运营。线下,车辆调度、车辆故障检修维护需要人工完成,人车管理比是评估平台运营能力的关键性指标。
技术条件:车联网实现平台前端与后端,用户与车辆,行为与数据的互通、机制连接,数据算法实现平台运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
分时租赁行业现状
热度与期待持续,规模化速度低于预期
分时租赁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车企转型、自动驾驶场景落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社会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积极影响力,社会关注度较高,行业期待不减,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数据,截至2018年底,关键词“共享汽车”“分时租赁”进行工商注册的企业及院校单位已超过1600多家,2018年依然保持较高的新增注册登记量。
另一方面,分时租赁的发展节奏缓慢,行业破产风波不断,行业增速远远低于预期。
关键性指标:车辆规模、周转率强弱看企业成败
车辆规模和车辆运营周转率决定分时租赁成败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根据运营公式:分时租赁平台收入= 单车收入 * 车辆规模,得到车辆周转率越高,则单车收入越高;分时租赁平台成本 = 车辆规模 *单车成本,分时租赁平台成本随车辆规模扩大而增大,因此,只有当周转率足够大时,才能实现基本的盈亏平衡。
盈亏平衡是分时租赁达到安全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否则任凭车辆规模庞大,周转率低同样除于随时崩塌的危险边缘,而车辆周转率较高,车辆规模相对较小,扩张实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成为最好的并购标的。
运营陷阱:边际成本效应弱,规模化过程风险倍增
分时租赁规模化过程中边际成本降低效应较弱,规模化过程中的风险倍数级增加。第一、分时租赁本身的重资产投入以及运营过程中不断叠加产生的各项成本,难以在规模化程度低时形成边际成本效应。第二、车辆周转率与车辆规模增长没有必然增长的联系。第三、车辆周转率增长为不稳定的波动曲线,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用户转化率的不稳定性。第四、分时租赁作为众多出行方式的一种补充性产品,而非唯一性产品,容易陷入用户心智争夺,受到强烈的外部因素干扰,而低规模化难以降低和规避这种干扰。
城市布局:一线、新一线集中性高,旅游城市运营数据好
从品牌和投放量两个维度来看,分时租赁都表现为在北、上、广、深、成都、杭州、重庆等一线和新兴一线城市集中性更高,旅游及经济区发展更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口密集、用户基数大,刚性出行需求集中,弹性需求量大、互联网消费行为俱佳等优势,但一线城市面临的城市政策、牌照资源更加严苛,各项资源采购成本更高的问题,平台布局主要作为战略性要地,而旅游城市人流量大且潜在租车需求高,平台需要负担的成本更低,整体运营数据更好。
中国分时租赁产业链及角色分析
产业环节:资源端优势明显,服务端体系不全
分时租赁自车到人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资源、平台、用户、服务。从产业价值价值看:
资源环节:具有稀缺性优势,但偏向传统经营,互联网转型、战略合作是打开封闭的最佳方式之一;
服务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沿用传统汽车后服务体系,存在诸多不适应性。
平台环节:注重整合与重组,通过资源、技术、服务整合、重组以满足用户需求,且用最小成本达到最佳运营数据,因此平台若不能快速在用户端积累优势,则很容易受到资源端和车联网的侵入和控制。
此外,汽车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云服务、地图导航等相关技术支持部分,目前市场供给环境成熟,巨头寡头众多,基本维持采购关系,产业链横向切入的可能性不大。
分时租赁产业图谱
以平台为中心,整合上下游资源
分时租赁行业趋势预测
政策监管深入,产业深度整合持续
分时租赁对于政策的敏感性依然较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用户使用中将会更深层次的暴露出行业规范性、事故权责问题,因此,政策对于分时租赁的行业监管及细则会趋于更加严格的管控,进一步明确在城市公共系统中的位置与作用。另一方面,短期内分时租赁依然是一个极端分散的市场,城市间特点差异极大,上下游资源供应情况不一,总体资源供给不足协调性弱,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分时租赁的发展,因此,在产业环节上建立同盟,协调共进是分时租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之争,分时租赁与其他出行服务深度耦合
当前来看,分时租赁产品、服务远不及用户需求及期待,在运营上难以突破需求低频、随机和分散的困境,用户尝鲜和流失率极高;从长远来看,出行服务未来必然是一个出行生态之争,分时租赁作为重要出行方式的一种,生态融合是其发展中最佳的一条路径。伴随着互联网出行进一步的集约化和传统出行进一步网络化,分时租赁与其他出行方式的深度耦合、打破场景界限,是提高平台服务价值和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
大玩家持续深入,小玩家迎来撤退潮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深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产业价值高地向用户端倾斜,传统整车企业通过汽车产品及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减弱。艾瑞分析师判断,伴随产业链重组的进行,整车制造商对于出行服务的布局进一步深入,在相关政策的收紧、寡头尚未形成、市场开放性和容纳度较高的综合态势下,以传统汽车制造为主的资源型大厂商将逐渐从观望到入局,而资源、资本各方面有所欠缺的互联网创业小玩家们则面临退潮。
车联网、无人驾驶是移动出行的终局
自动驾驶正在变得流行起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驾驶在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决策规划、执行控制、车联网V2X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具有自主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正在成为新车型的搭载标配。随着技术向更高级别驾驶功能迈进,以及车联网V2X进一步落地,移动出行最终将会演进至无人驾驶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