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暴跌的原因找到了

拼多多暴跌的原因找到了

第二季度的财报中,拼多多到底怎么了?

北京时间8月21日晚,拼多多(NASDAQ:PDD)发布2020年二季报,实现营收121.93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72.90亿元增长67%,净亏损较2019年同期有所收窄,但仍达8.99亿。

财报披露后,拼多多(NASDAQ:PDD)美股当日暴跌13.52%,换手率达到5.9%,市值一夜蒸发15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暴跌是从盘前开始的。我们都知道,在美股的盘前交易中,华尔街的机构和高净值用户占比极大。所以,拼多多的股价暴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构和大资金对拼多多的看衰。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值得警惕的信号,让人不禁十分疑惑,第二季度的财报中,拼多多到底怎么了?

01

漂亮的曲线成为过去式,财务数据趋于恶化

拼多多上市以来,一直凭借高质量的增长曲线,让投资者一次次刮目相看,在一个亏损的互联网公司中,那些重要指标——比如营收、资金流动,还是净利润率,都差强人意。

投资者对其亏损,一般是不怎么在意的,烧钱扩张是互联网公司最典型的玩法,初创期如果烧钱不够,可能还会被投资者抱怨保守。

但是,从拼多多第二季度的财务数字来看,它的画风却有些变了,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营业总支出大增,与预期存在偏差。

第二季度拼多多的营业总支出达到了138.33亿元,而2019年同期为87.8亿元,2018年同期为93.45亿元。

也就是说,从2018年到2019年营业支出是降低的,在费用这一块控制得比较好,投资者认为这个数字在2020年将继续降低,即便是扩张搞补贴,但也不至于太高。

没想到,2020年这个数字不降反大增,达到了惊人的138.33亿元,57.5%的增速几乎追上了营收增速,不及市场预期。

举一个形象点的例子——我第一次月考打了70分,第二次月考打了80分,第三次月考我爸预测最少有85分,饭菜做好了,牛也吹出去了,没想到最后只有59分,你猜我爸是什么反应?

第二,营收同比增速放缓,亏损数字略显敏感。

2019年第二季度,拼多多营收增长了169.1%,2020年第二季度增速放缓到了67.26%,以拼多多目前的用户数和营收基数来说,如果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追上其他几家巨头的步伐不知道要猴年马月。

而一直以来面临的亏损问题,就以拼多多宣传的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数据计算,拼多多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724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4.11亿元大幅收窄。让人疑惑的是,在市场认为“百亿补贴”会继续带来巨额亏损时,拼多多却看起来很快就能盈利了,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现金流继续分化,显现出一些预兆。

我们都在知道,在会计的眼里,一家企业永远都只是在做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

从财报来看,拼多多在第二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54.95亿,筹资活动现金流却是84.19亿元,表明它仍然在积极从融资市场中储备弹药,未来的路径大概率仍然是延续前一年的“百亿补贴”的烧钱策略。

当然,以上三点都是从三张表中整理出来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太全面的东西,但是如果华尔街的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看衰,也莫过于这些。

而更重要的数据,可能就是经营数据的变化,与估值逻辑的变动。

02

华尔街的眼里,拼多多估值逻辑或将崩塌

从2019年开始,拼多多的估值模型基本已经建立,每次股价的波动基本围绕着三张表外的GMV、活跃买家数、ARPU等几个核心指标波动。事实上,这些运营指标的强劲增速,正一直是拼多多市值故事的竞争力所在。

但是,在第二季度这些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它过去的“增长惯性”出现了偏差,动摇了华尔街投资人对其的估值信心。

首当其冲就是GMV。根据拼多多官方公布的截至6月30日的12个月GMV推测可得,拼多多第二季度的GMV实际同比仅增48%,增速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0%-85%,环比上季度的99%增速更是直接砍半。

这里面的原因也令人疑惑,第一季度疫情严重的时候,拼多多的GMV尚且增长了99%,而二季度疫情缓解,国内经济活动恢复,消费需求释放,但是拼多多的GMV增长却慢下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一季度网上零售增速为6%,第二季度为21%,天猫和京东在两个季度GMV都经历了明显的涨幅,拼多多的逆势下跌存在不小的质疑空间。

根据贝多财经的分析,认为拼多多对比2018年GMV增速已经腰斩,而当天花板到来,平台的GMV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这都表明,拼多多公司遇到了系统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给拼多多用户数高速增长拖后腿的ARPU值。

2020年第二季度,拼多多过去一年的活跃买家达6.832亿,同比增长31%,二季度平均月活5.688亿,同比增长55%,这个增长幅度在整个互联网届都算不错的。

然而拼多多第二季度公布的人均GMV仅为1857元,而第一季度财报中这一数字为1842元,仅仅增长了15元。

而这背后还依赖着昂贵的代价。第二季度平台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为91.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1.04亿元增长49%,较一季度的72.97亿元增长了18.17亿元。

显然,钱撒得更多了,但消费质量并无实质性突破。

原本,市场所理解的拼多多应该是,大规模的补贴换来大量的用户增长,补贴再重点投入到高客单价的品类上,带动GMV和人均GMV的上涨,从而实现盈利。

而现实情况有些出入,疫情之下大家网购的需求上升了,拼多多加码了补贴,活跃用户数上升了,但高客单价商品的补贴并没有带来高人均GMV的增长,让人大跌眼镜。

也就是说,拼多多的消费者仍然是在买低端的东西,用户中的羊毛党占比仍然很大,粘性不强。

综合来看,几大核心指标都在第二季度中出了问题,与华尔街惯用的估值逻辑和预期不符,股价暴跌似乎也能够解释了。

03

投资人陷入“超限效应”,拼多多能否找到突围缺口?

2018年拼多多上市的时候,股价曾经一度迅猛大增,所依仗的正是被背后的腾讯和下沉市场。

平台型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本身就要更占据优势,拼多多的数据增长也十分华丽,所以两年来市场一直在给它时间,等待一份证明商业模式的答卷。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各国央行大放水,投资者纷纷对其注入流动性。

但是,第二季度拼多多迅猛增长的步伐一下子放缓了,就像是最后交卷的十五分钟前出现了一些意外,给这一份答卷增添了不少变数。

另外,2020年的春天资本对下沉市场的关注少了很多,提到下沉市场的扩张,也不再仅限于猛吹拼多多。相对应的,淘宝特价版、京喜的百度搜索指数增长远高于拼多多,而在资讯指数中,拼多多出现了同比41%的下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下沉市场再也不是拼多多一家的天下,它的优势在被逐渐抹平。

或许,这也正是投资人所担忧的,电商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行业,如果拼多多的核心数据陷入了低增长,又逐渐不那么被用户和媒体关注,原来的估值体系还能支撑下去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久,没有把握好尺度,引起失望和逆反心理。

在商业社会中也是一样,拼多多长时间给投资人高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超限效应”,长时间的高期望也在消耗投资者的耐心。

拼多多应该明白这一点,也非常努力,新故事不断。卖HPV疫苗、卖机票、卖房、卖游艇、卖车……各个品牌比如苹果、兰蔻、戴森、五粮液、索尼、特斯拉等品牌都蹭上了。然而从效果来看,不仅品牌方依然不买账,它的“套路高手”、“碰瓷营销”、“过于聪明”,却变得深入人心,甚至带来市场对其“本分”价值观的怀疑。。

一面用力过猛,一面显得力不从心。

高增长的时代结束了,拼多多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投资人重构一套新的、更能自圆其说估值逻辑。但尴尬的是,与阿里、京东、苏宁等公司相比,拼多多毕竟还比较年轻,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上又不够,底蕴欠缺。

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16.62亿,同比增长了107%,占营收比重13.6%,堪比科创板的上市公司,这说明拼多多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正在着手打造自己的底蕴。

让人忧虑的是,软件研发和硬件设施建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交卷的铃声就要响了,华尔街还有耐心听这个故事吗?

*本文作者小沙发,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螳螂财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