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的“二选一”,曾让唯品会深受其害、公开反击。转眼过去,唯品会也成为了其他同行眼中的“施害者”。
14日,因涉嫌实施不正当竞争,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唯品会立案调查。
外界普遍猜测,唯品会本次被查,源于几个月前,“爱库存”对唯品会“二选一”的公开举报。
行业竞争加剧、成长压力悬顶,唯品会选择了铤而走险。
01、被同行举报“二选一”
唯品会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的消息一出,外界很快联想到,这是因为几个月前同行的举报。
2020年9月,唯品会的直接竞争对手“爱库存”,认为唯品会要求平台商家二选一,向市场监管总局实名举报。对此,唯品会官方第一时间以“不属实”简单回应。
本次,在收到立案调查通知后,唯品会表示“将积极配合调查”。
爱库存创办于2017年9月,近两年在行业中异军突起。从其名称即可看出,这是一家以解决企业库存为切入口的电商企业。公司成立当年,即获得了钟鼎资本1亿元A轮融资,2018年和2020年,相继完成B轮、B+轮融资和C轮融资,并由爱库存升级为梦饷集团,旗下拥有饷店、爱库存、爱豆学堂等产品和平台。
2020年9月3日,爱库存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不断有商家反馈,唯品会要求商家不得与爱库存继续合作,一经发现将进行惩戒或下架所有商品。
平台打架,受伤最重的都是依托平台的商家。
特别是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快速去库存、回资金,关乎商家的生死存亡。唯品会平台更大,与商家普遍合作时间较长,具有销量优势。而爱库存增长快,回款迅速,商家们很难放弃。
爱库存在举报信中表示,在发表公开声明后,唯品会的行为变本加厉,受影响的商家越来越大。
爱库存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受某平台“二选一”影响,2020年8-12月,爱库存有超过500个商家、超7000余场活动受影响,GMV损失超过20.26亿元。
02、曾经也是受害者
唯品会是一家在巨头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垂直电商平台。
公司创始人沈亚是个连续创业者。早年,他继承家里的电子仪器厂,几年之后,独自开办电池厂,把电池卖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地。
1998年,他遇到了洪晓波,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合作。两人合作售卖手机配件,沈亚负责组织货源,洪晓波负责在国外销售。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生意一落千丈,在商学院充电期间,发现了正品特卖模式,二人携手再次创业。
早期试水奢侈品特卖失败,公司果断转型,从过季品牌服饰特卖到当季商品限时折扣,快速实现盈利。2012年3月,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
唯品会的成功,得益于看准了时机,找准了竞争空白,在行业巨头尚未作出反应时,快速做大。
以正品和折扣为卖点,唯品会牢牢抓住了高频消费的女性用户,获得了高速增长。上市之后三四年内,公司营收规模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在2015年4月股价攀上顶点,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
唯品会在国内创造的特卖模式,如今,已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日常促销的常规手段。
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对商家和用户的争夺。唯品会一度也成为了不正当竞争的受害者。
2017年7月,京东和唯品会发表声明,联合抵制某平台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要求商家独家合作,从京东和唯品会等平台退出。
当时,唯品会尚且清楚: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平台面前,商家永远是弱势群体;未来的零售一定是开放、协作、包容、无边界的生态;“火不侵玉、邪不压正”。
03、市占率持续下滑
是什么,让唯品会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特卖这一让唯品会快速成长的模式,已然成为了公司头顶的那块天花板。
名品折扣模式已不再稀缺,淘宝、京东乃至拼多多,携用户和流量优势,不断刷新传统电商的边界,成为各大品牌首选的合作渠道。
这时,唯品会的延展性弱势逐渐显现出来,流量获取越来越难、用户增长陷入瓶颈,下沉市场的争夺,更是刺刀见红。
如何拓展自身的边界和领域,是摆在唯品会面前的一道奥数题。
早在2013年,唯品会就学习京东,自建物流“品骏快递”,旨在为用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然而,用户在获得更好物流服务的同时,也直接推高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2019年11月,公司宣布终止品骏自营快速业务,将配送委托给了顺丰。
当各大电商布局生鲜风口时,唯品会也纵身跃入。2017年,唯品会在广州开出第一家“品骏生活”,曾喊出要在3年内开出万家店铺。现实,则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更早之前,唯品会涉足金融业务,并在2016年,收购浙江贝付获得支付牌照,建成了小贷、租赁、保险代理与基金代销等互金生态圈。然而,多年过去,互金业务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利润贡献,在公司的占比均微乎其微。
电商、金融、物流三驾马车,未能助力唯品会开疆拓土。连续试错之后,唯品会才知道,自己最擅长的事还是卖货。
想要好好卖货,又谈何容易。
在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唯品会其他成长性指标难言乐观。
2020年Q2,唯品会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分别为3880万人和1.7亿单,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7%和15%,但与2019年末相比,增长几乎停滞。当季,营收和GMV同比增速均不足10%,远低于基数更大的阿里和京东。受疫情影响,商家加大了库存处理力度,2020年Q3,唯品会的主要指标终于有了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