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一夜入冬」的双重挑战

北方「一夜入冬」的双重挑战

2025-10-21 16:49Newseeders 合作伙伴
只有在科学研判和更好的应对机制下,城市与个体才能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气候周期中找到平衡。

“北京,你实在太冷了。”

话题登上热搜后,毛丽开始怀念月初的好天气,“那会是最舒服的温度。”

她这样形容北京那段时间的天气:阳光、微风,穿一件薄外套就能在户外待上一整天。十天过后,北京气温骤降,有的地方甚至飘起小雪。

根据北京发布,南郊观象台在10月20日6时26分记录到气温仅-0.5℃——这是北京今年立秋后气温首次跌破零度。

气温跌破冰点的时间,较常年11月8日提前近20天,为1951年以来,下半年并列第7早破零。

北方多地气温也明显下降。据媒体报道,河南嵩山、洛阳等地10月20日迎来初雪,气温较前期下降8℃左右。吉林、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已出现明显降温。

北京朝阳如今的街景 图源:受访者

气温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寒意。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长期观察气候变化。在他看来,如今的气候变化不仅对人们带来挑战,也对城市运转提出了新的课题。从个人的生活到城市的能源系统,这场“提前到来的冬天”,正考验着城市的应对能力。

“开销大了”

10月18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吉林、辽宁、京津冀等地降温明显。据气象部门预计,10月24日前,北方大部分地方都会维持低温状态。

当日,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的河北石家庄,高平一家人窝在屋里。当日气温显示8至11℃,可他觉得“体感就七八度”。

那一整天,他把空调调到了20℃。到了晚上,因为担心不到4岁的孩子着凉,还把落灰多年的“小太阳”重新搬出来,让卧室保持温暖。

“电费都得多不少。”

他回忆,以往只有在11月上旬,也就是供暖前的过渡期才会这样。今年,他觉得“直接把秋天冻没了”。距离正式供暖还有二十多天,他感觉这些天有点难熬。

住在吉林长春的李翔讯也遇上类似的难题。

雨雪加降温后,晚上气温跌至零下。他说当地通知10月17日开栓供热,但他家的暖气管道出了问题,得等到21日才能修好。这些天,李翔讯只能靠空调和取暖器撑着,还让家人从安徽寄来了厚的羽绒服。

应对寒冷,最显眼的开销自然就是电费增加。但若细看一下账单,毛丽会发现开销不止这些。

她是云南人,在北京待了五年。她发现每年入冬后,打车次数会明显上升。比如去年10月,打车14次,花378元;到了12月,打车26次,花806元。而今年10月刚过半,她在打车上的支出已经超过500元。

她说,如果提前供暖,相应的费用也可能会增加,“原来大概一季度两千多块,要是提前供暖可能也要多交钱了。”总之,毛丽觉得现在的天气变来变去,让人捉摸不透。她更怀念以往那种四季分明的感觉。

对于许多北方居民来说,冬季提前不仅意味着气温骤降,更是一段生活节奏被打乱的日子——保暖设备、生活支出通通提速。

冬季真的提前了?

许小峰说,今年天气确实有所反常,北方的低温比以往提早了。这背后是极端性的气候波动的加剧。对于当地居民而言,需要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他分析,从今年夏季起,全国天气就呈现出异常状态——北方暴雨、南方高温、局地干旱。进入10月,北方气温断崖式下跌,南方依旧炎热,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这可以理解为气候波动性增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逐渐变冷或变热。”

许小峰进一步解释,正常来说,进入秋季后冷空气会逐步由北向南推进,全国整体气温随之下降,北方和南方都应逐步降温。但今年情况不同的是,冷空气团增多了,就像一辆货车压了太多货物,行驶不动。于是,就停在了北方地区,带来降温、降雨,甚至降雪,而南方地区温度也没往下走。

不过,许小峰强调,目前气象数据尚不足以得出“冬季提前”的结论。“入冬的标准是需要有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只能说现在的气温达到了冬天的温度,但如果它的持续性不强,也就无法得出提前入冬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极端天气的出现和频发,其本质原因还是全球气候变暖。

许多人对于“变暖”的理解相对片面,认为气温升高就是变暖。但实际上,干旱、洪涝、寒冷都是“全球气候变暖”下的表现形式。“这类认知差异恰恰说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还不够。 ”

受冷空气持续影响,北方多地气温创今年新低。沈阳、银川等城市气温立秋后首次跌破冰点,北京南郊观象台也录得零下0.5℃的低温。有气象专家预计,今年北京入冬时间或会提前(常年平均入冬日为10月31日)。

吉林多地已在10月15日左右陆续开始提前供暖,其中延吉更是连续第14年提前开栓供热。为此,很多人开始讨论北京是否会提前供暖。毛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不少讨论帖,有的在讨论今年北京体感气温早就入冬了,有的说希望能提前供暖,即便是多交钱。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法定供暖季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可以根据气象情况临时调整供暖时间。每年供暖前都会通过三次气象会商来判断未来天气状况。如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5℃,即可启动供暖。

北京朝阳区供热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收到有关提前供暖的通知。据他了解,大部分小区都完成上水的准备工作,计划于11月15日启动供暖服务。如上级部门有任何调整,通知提前供暖,他们也会全力配合。

此外,郑州热力公司工作人员在10月20日对媒体表示,目前并没有传达任何有关提前供暖的通知,也没得到指示说今年是否会提前供暖。《郑州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未对“看天供暖”作出明确规定,仅明确本市集中供热期为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提前或者延长供暖期,由当地市政府决定。

许小峰说,供暖体系并非简单的系统,可以随时“开关”,而是涉及气象预测、能源调配、管网维护,排气放水等多重环节。频繁调整时间,会增加运行成本,也可能影响能源调度的稳定性。

对城市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的影响都是具像化的。

首先是能源。“提前供暖、频繁降温,意味着对煤炭、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增加。部分城市需要临时调度储能资源,保证供热稳定。若冷空气持续,能源供应需求和压力也会被放大。”许小峰分析。

以供暖系统为例,提前供暖会直接增加运营成本。

新华网曾报道,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全市城区集中供热建筑面积约381.2万平方米,刚开始供暖时,企业日均消耗煤炭约550吨,煤炭加人工、水电日均成本约70万元。

提前供暖的成本增加,有的是地方进行补贴,有的则是企业自己承担。

黑龙江一家供热企业负责人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曾算过一笔账:当地供热煤炭21.7万吨,支付煤炭资金预计2.1亿元,人工、水电、维修等费用约0.8亿元,总费用2.9亿元,收取供热费约1.98亿元。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亏损约0.92亿元。如果提前供暖,亏损还会继续扩大。

上述报道中还指出,当时受寒潮影响,多地提前供暖的情况持续增加,还有一些城市已连续多年提前启动供热。比如天津自2016—2017年采暖期以来,已连续6年提前供暖;北京在2016年、2019年两次打破11月15日的法定供暖时间。

供热企业经营压力上升。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全景图谱》显示,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数据,在统计范围内的133家企业中,集中供热行业全年收入约3600亿元,平均利润率为-1.0%。也就是说,不少企业是处在盈亏边缘的。

其次是农业。10月20日,据大象新闻,河南多地最高气温不足10℃。其中三门峡、洛阳、信阳南部等地的部分县市还会有中雨,高海拔山区也可能出现雨夹雪,最 低气温仅有2℃。

许小峰说,低温和早霜可能打乱秋收节奏,影响农作物产量。气候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在播种和采收时间上的判断更困难。

对此,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秋收进度较常年整体偏慢5至7天,比去年同期慢17%。当地正统筹调度收割机、烘干设备等,加快抢收、烘干、抢运,并将制定小麦晚播的方案,派出专家指导组进行指导。

还有医疗服务。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而气温骤降,流感、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会增多,城乡居民尤其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多,与之对应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需要更灵活的应对能力。

魏科认为,面对异常的天气变化,需要适应与减缓同步进行。“从适应角度,人和城市都要调整原有的状态;从减缓角度,社会要更快推进绿色转型,也就是碳中和。”

他提到,科学界对气候危机的预警早已存在,只是公众容易忽视。寒潮的出现,只是提醒大家——这并非自然的偶发,而是一种长期趋势的结果。

“我们过去以为四季分明是自然规律,其实那只是气候相对稳定的阶段。”许小峰说,如今这种节律正在被打乱。只有在科学研判和更好的应对机制下,城市与个体才能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气候周期中找到平衡。

*本文作者傅一波,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Newseeders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