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Facebook, Dropbox以及几乎所有的谷歌产品都在中国被屏蔽了,但是,这并没有打击一些美国创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锐气,尽管它需要充足的技巧,并且和国外大不相同。
来看一下七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命运,然后来看看他们是否能给其他的海外应用和服务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带来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是根据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成功的程度,来给这几家公司排序的。我们会给他们打分——满分十分,来看他们是否能够接近这个困难但独特的市场。我们会混合以下的要素,包括用户数,应用商店的评分和评论,以及在地铁当中随机拉人来采访对这个产品的印象(尽管并不客观)。我们会按照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扩张的最好的名次从上往下排名。我们把第一位授予——
印象笔记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2年5月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9.2分
Evernote在2012年5月官方进入中国市场,但在此之前的2011年,他们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忠实用户。官方设立了本地的团队并且取了一个新名字。在中国的运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服务,它断开了Evernote的国际版,在中国他的名称叫做印象笔记。
发布的时候,Evernote的博客警告人们,“使用印象笔记应该注意,中国当局可能有权力,根据相关的现有监管规定来访问他们的数据。”所以,有必要把服务分隔开来。中国的服务缺少协作笔记功能。Everntoe在华的主要对手——事实上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网易出品的有道云笔记。这个中国互联网巨人,去年夏天为它的笔记同步应用争取到1500万用户。在不久之后,印象笔记在中国就获得了四百万用户,从那以后迅速攀升,在去年十一月份用户数量达到八百万人。
网易在价格上取胜,大概80%的Evernote收费服务都免费提供了。网易同样是交叉在它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新闻阅读器当中推荐笔记,有效地给他做了免费的广告。而印象笔记完全是单打独斗。
有道云笔记应用,在本地应用市场比印象笔记的中文应用更流行,但是,印象笔记在中国的苹果应用商店获得了大量的好评,以及五星评论,收获了豌豆荚商店的1200多个赞。$page$
领英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4年2月(现在还在测试版当中)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8.9分
在纽交所上市的LinkedIn(NYSE:LNKD) 是在中国发展“小众”市场的美国创业公司当中最大的一家——如果不算富有争议的,外延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LinkedIn关注商务人群的连接,从来没有在中国被屏蔽。甚至在没有中文版的情况下,在中国生长了几年时间。
中国是商务社交的土壤,特别是“关系”这个词很流行,你知道谁,你的魅力有多少,在餐桌当中掺杂着贿赂的人情交往,可能会把你带向很高的成功。这就是为什么LinkedIn急着进入中国市场。尽管跟在西方相比,中国的人际关系在商业人士当中的表现有点不同,而且充满互动性。
因为中国科技生态系统的强势地位,就像其他在本文榜上的美国应用一样,LinkedIn已经有了在本土的商务社交网络方面的对手。2012年天际网的在中国的用户人数多过LinkedIn,它当时有一千万名用户。LinkedIn最近披露说它在中国的用户有五百万人。天际网是由一个法国公司创建,所以它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海外创业公司。
LinkedIn最终在2014年重装入华。今年二月份一个测试版的中文版上线,尽管有很多社交功能在这一层面上缺失。缺失的是群组功能,以及自己在用户档案当中发布文章的功能。因为LinkedIn严格遵守中国法律监管关于媒体内容的规定。这些功能还有可能在之后被加入,但是从来没有办法阻挡在中国的审查。
就在上个星期,有一定数量的用户注意到他们先是发送了一些政治敏感的内容,随后被删除了。LinkedIn关于这个问题的官方声明是,“确实存在一些服务的审查关系,而且,对于我们来说很清楚的是,为了保持我们在中国和世界所有会员的价值,我们需要移植中国市场关于内容的审查规定。”
这创建了一个二元系统。在中国国内的用户,以及可以在中国看到的内容,比起在世界其他地区是不同对待的。但是绝大多数领域的中国用户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点事情发生,而且这跟网站在中国的成长也没有多大关系。
公司正在中国本地雇佣员工,并且准备发布一个中文版的新闻阅读器Pulse。LinkedIn在中国的希望是在今年获得大量的增长,中国最流行的聊天应用微信加入对LinkedIn的支持,用户可以在微信的档案当中绑定LinkedIn。$page$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1年12月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8.5分
2011年的夏天Flipboard在中国被屏蔽了。在当年年底,这个杂志风格的阅读器应用终于找到了一种绕过禁令的方式: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做了一个单独的应用。Flipboard的中国版首先在iPad上推出,2012年3月进入iOS市场,当年六月份发布了安卓版本。
Flipboard的全球版此后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解封了,但是在2013年8月再次被封锁。中文版从来没有遭遇类似问题。
在中国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杂志类型的阅读器应用,比如Zaker或者网易云阅读,Flipboard在中国大量的第三方安卓商店当中,必须通过艰苦的战斗脱颖而出。Flipboard和两个这样的商店豌豆荚和应用汇合作,确保应用在更广范围内被展示。
Flipboard在中国应用商店内并不如Zaker流行,但是表现依然强劲。$page$
优步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3年8月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8.3分
Uber最早进入中国是在2013年8月进入上海的街头。到了今年的2月,这个软着陆的过程已经宣告结束了。这个基于移动应用的租车服务已经准备进入租车市场。Uber亚洲区负责人Sam Gellman表示,“这个艰难的发布过程过后,在上海的需求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显示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头六个月当中最快的增长速度。”
现在公司在深圳、广州和北京也同样进入运营。
Uber Black,公司的传统服务,让司机独家的加入他的汽车网络,在中国已经有大量的地方对手。其中一个主要的对手是易道用车,但是Uber把自己定位为豪华和流畅的租车体验。
此外,Uber并不会和线下租车网络竞争,他们有多年的“关系”(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个词语),而且可以提供更低的租金。有些公司还会带来大量的业务。而Uber已经是市场当中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Uber的应用在中国的iOS市场和主流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尽管对手易道用车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它们的用户群以及对它们应有的热情。另外一个加分的方面是他们正在做一些推广,而且良好的到达了自己的精英用户群体。这个服务在其他的市场有充满乐趣的推广行动,比如在纽约的运送冰淇淋业务和在新加坡随叫随到的舞龙队服务。$page$
TuneIn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2年4月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8分
为了官方进入中国市场,TuneIn对于在中国的用户进行了调频收音的自我审查。我们在2012年4月TuneIn进入中国的时候注意到了,他们会把任何试图收听BBC第四台的中国用户定向到一个中国国营的广播电台,公司代表说,“我们正准备适应中国政府监管措施,移除我们在中国服务当中的有些内容。”
在中国只有一个同类的产品在手机上提供这种服务,TuneIn在应用商店的表现还不错,他同样获得了其他中国合作伙伴的推荐,同时在一系列的车载娱乐系统上被预装。$page$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4年4月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6分
稍后阅读应用Pocket在亚洲正在进行推广,在三月和四月分别添加了日语,韩语和中文的支持。
已经有一系列的稍后阅读类应用,但是这更多的是一个小众的,特殊的领域,同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在Pocket身上。
现在要谈论Pocket在中国获得用户数量还为时过早,他们提供东亚语言支持的时间太晚,所以有可能错过了这波应用的发展高峰期。另外一个最大的危险是,微信实际上正在被中国人用作阅读应用。微信和微博不支持离线阅读。
Pocket来的时候,有一系列的本地应用已经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此外Pocket在中国的发布是一个巨大的震动,让中国应用商店的评分,比在美国商店当中还要多。她获得了132个评分,都是积极的分数或者是五星,并且在点评方面有大量的增长。$page$
Path
官方在中国发布的时间:2012年夏天
在中国成功的程度:5分
Path创始人和CEO Dave Morin在2012年9月表示,中国是这个应用第二大的市场,印度尼西亚已经超越了中国。
看起来Path带来的概念比Path自己在中国更加流行。这个应用在2011年集中投放的时候,一个微型的,私密的社交网络的概念被大量抄袭,并且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山寨产品,有一些在2012年推出。新浪微博的制作者新浪,甚至也自己开发了一个山寨版,叫做新浪密友。
但是Path的克隆体从此之后就失宠了。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微信让很多人抛弃了其他的社交应用,即使是新浪微博本身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因为他会做即时消息之外的大量的更多的事情,可以获得朋友圈的状态更新,图片阅读和分享新闻,告诉人们你正在收听什么东西——所有这些都本应该是Path的专利,但是微信做了所有这一切,还做得更多。
你可以在中国互联网获得生存,但是……
我们要从这些美国科技企业当中学到什么呢?所有这些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都必须逃不开自我审查,不管这个服务多小众,中国严格的媒体监管措施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会让你的创业公司必要的时候要移除一部分功能。为了进入市场,需要创建一个独立的,或者平行于国际应用的中国专版。
我们甚至看到了这种事情发生:微信在中国所做的事情,比他对海外用户做的事情要多得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你不可能把你所做的同样的全球策略,在中国做生意的时候也沿用过来。
其他要注意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企业。没有海外公司,在特定的媒体,搜索,或者不经审查的社交网站方面获得允许。在中国成功的关键是有一个非常小众的产品,适合中国的城市商务人群,以及对科技感兴趣的人。这些人可以知道原版产品是如何比本地的竞争者具有更大的魅力的。
同样,对于海外创业公司,重要的是快速迭代。对于本地化产品,可能始终要保持在本地竞争者的前面,对于新浪微博,微信,优酷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用户,要增强其活跃度。我们要从像小米这样的中国企业当中学到经验。我们要知道你的客户喜欢什么东西,而且要得到中国本土的产品经理,对你的重度依赖科技的客户讲话,并且激励他们。如果你进入中国的时间太晚了,或者是与主流使用习惯太不相关,想在中国获得用户引力就得看运气了。
尽管总有例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网站在中国的存活都是走在刀尖上的,是走在危险的边缘。只需要那些审查者轻轻的一下开关,就能决定其生死。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 在中国已经存活了多年,从他们创业之初甚至被facebook收购之后,都一直在存活。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可以在中国几秒钟之内被关闭,只是因为这个应用发表了在中国某个城市的一个抗议的画面,这个应用就会被屏蔽。在任何未来一天,同样的事情都会发生。
我们试图在Tech in Asia 当中写到中国的时候,避免写到“13亿人”这个数据,因为没有几家公司真正的有完全通用的产品。你需要看到中国有13亿消费者的时候,只有在你销售的是可乐,或者是洗衣粉,或者搜索引擎的时候。美国的创业公司,或者任何海外的互联网公司,需要忽略这个庞大的数字,因为你从来不允许被进入在中国上网的所有人手中。取而代之的是,你要寻找一个小众的市场。要知道在中国这个领域,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你的产品的。这人群数量有一千万或者一亿并不重要,而你需要做的是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