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的黑色星期五,海淘终于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大事,而做这事的公司也都有了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跨境电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海淘也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次次登上头条。
到了 2015 年初,跨境电商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的邮件引爆了创投圈,诉说自己在跨境电商领域创业这几年的 苦逼史 ,几个知名投资人和公司都被点名。有人质疑是炒作,也有人说创业者逆袭资本圈。不论如何,同时宣布 B 轮拿下 1 亿美金融资,曾碧波和他的洋码头确实有了逆袭的资本。
这人敢说
听闻这次采访的目的,曾碧波当即抱怨起最近对上海创业看衰的舆论,“最近看到很多媒体在评论上海创业气氛不好,其实我们是不服的。上海洋码头、饿了么都是十分有潜力的公司。在任何地方创业都是十分艰难的,但并不缺真正想做事的人。”
“那封邮件给你和洋码头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你得罪了整个投资圈。”
“事实上,那封邮件给了洋码头很大帮助。之前我们想招人都很难,现在进展快多了。
在资本层面也没有外界说得那么夸张,很多投资人和 PE 都来跟我们接触,关键是看事的角度不一样。投资人更希望看到创始人怎么带着团队去拼。坚韧和充满诚信带着团队达到一个新阶段,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能唤醒创业者内心对创业精神的认可,比 1 亿美金更让人激动。我的本意还是把焦点放到创业本身。”
八年准备
“我是互联网下的蛋,坚信信息技术能改造传统零售行业”,曾说。
2001 年,毕业没多久,曾碧波就进入了电商行业,也在 eBay(易趣)目睹了被淘宝打败,以及后来几波电商发展的热潮,从零售,出口外贸,团购到跨境电商,这是后话。他说自己内心一直有欲望想要看到互联网帮助传统的零售产业,提高其效率。
eBay 的工作经历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 C2C 模式失败后,易趣中国开始聚焦在帮助中国本地中小企业做出口外贸。“中国出口外贸最早的一批人都是我们培训的。我亲眼看到电商怎么把原本的出口外贸体系的链条拉得更短,造就出一大批外贸电商。”
2007 年在美国,曾观察到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中美的巨大差价,而这其中很大的问题就出在流通环节和供应链上。
一年后,曾碧波开始做跨境电商和进口产业效率优化方面的研究。经过一年的准备,心中笃定这个项目十分靠谱,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
两年蛰伏
在我看来,相比其他跨境电商,洋码头有一点尤引人注意,它自建了跨国物流体系,也就是贝海国际速递。2009 年到 2011 年洋码头跨境电商平台上线前,曾碧波都在全力打造这一体系。
“为什么做物流?其实与这个行业(跨境电商)的瓶颈有关,”曾说。在做产业研究时,他就发现,国外零售业的流通很发达,但中国流通效率却低,原因是中间链条很多,所以成本就上去了,导致差价巨大。按理说两个市场是会发生流通倒灌的——但是并没有发生。
“中国传统进口产业,B2B 供应链太重,从国外批发,进口,代理再分销的传播效率太低。有这么多的 B2B 供应链,而没有国外零售商直接销售给中国消费者,因为 B2C 的供应链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所以做跨境电商的瓶颈在物流,物流不解决,B2C 供应链的底层不打通,上面的电商平台也做不起来。”
当然,跨境物流并不是那么好做,最痛苦的地方是整个产业链条很长,每个环节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利益关系,跨国双方的海关,中间的运输方式到国内配送,每个环节上的资源都很零碎,想要整合到一起不容易。
曾碧波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遵守一个核心——效率。电商出身的他始终坚信“电商跨界做物流水到渠成”。物流和电商看似跨界,但是最基本的核心诉求都是在“效率”上,做信息技术最擅长的就是信息流,这也是来驱动整个产业链整合的关键。
两年时间打造底层的跨境物流体系,到了 2011 年,洋码头电商平台也终于上线了。
从论坛和 QQ 推广起步
“可能中国内地的第一批 iPhone 就是我淘回来的”,曾碧波开玩笑说。
海淘早期,曾碧波就是很多海淘论坛的意见领袖,时常在各大论坛上发表一些海淘攻略。在构建贝海物流期间,他已经开始有意在各种海淘论坛上做相关的内容营销。
这段时间,通过建 QQ 群来网罗海淘粉丝,为洋码头积累了 2000 多个种子用户,上线后即为平台贡献流量。这批最早的用户随后也是移动端“扫货神器”的最早客户。
融资“心酸泪”
在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封邮件中,曾碧波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是创业早几年苦逼的融资历史。现在看洋码头已经完成的三轮融资,曾说,很多事是偶然,也是必然。
天使轮的 500 万人民币在他看来,或许就是个偶然事件。2010 年,曾拿到了来自天使湾的天使轮融资,而这背后却是晨兴拒绝投资洋码头(那时还叫 xLobo.com)。曾碧波在邮件中吐槽:其实当年晨兴如果选择投资了我们,今天就轮不到天猫国际什么事了。
而 A 轮和 B 轮融资就是必然。
天使轮后的很长时间,洋码头都没有再发起过融资,而是进入了自我造血时期,很快就开始盈利了。
到了 2013 年,两个宏观环境促成了数千万元的 A 轮融资。一是上海自贸区开工,整个跨境电商产业变得明朗,政策上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其次,洋码头移动端应用“扫货神器”受到用户欢迎。
而对于洋码头本身,平台已经开始盈利,物流进一步发展,产品品类也丰富起来,用曾自己的话说就是“洋码头的底盘成长的很扎实”。
而刚刚完成的 1 亿美元 B 轮,则反映了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大环境。经过整年的炒作以及黑五那一波势头发展,“只要是个项目就能拿钱吧”。
如果冷静分析的话,很多跨境电商的项目是不应该拿到那么多钱的,“你可以认为洋码头是 B 轮拿了 C 轮的钱,这些钱,我们是准备在今年扛过资本寒冬的”。
跟巨头拼,只能快
在之前的很多次采访中,曾碧波都曾提到,2015 年对于跨境电商的创业公司是资本寒冬。
首先,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巨头的必争之地,阿里,京东都在布局,他们身强体壮能扛过去,但是对于很多初创企业,能活过活过今年的很少。“此外,‘阿里射程之内,初创公司处境堪忧’已是共识。宏观上看,去年资本那么热,一级市场估值比二级市场还高,这正常吗?”
横向对比的话,这一亿美金洋码头能拿,不论是纵向的发展潜力还是横向布局,它都处于行业领先。
在我看来,整个跨境电商到现在依然竞争不饱和,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会加入到这一领域,2015 年将是高速发展阶段。大家都在快速圈地,那么之后,该如何应对来自巨头的挑战呢?
曾碧波认为,跨境电商领域是没有天生壁垒的,面对巨头,创业公司只有打时间差,尽量圈地,做好服务和用户体验。到了 2017 年,这个市场的盘子也就基本形成了。
“高速成长的市场,不要怕竞争,盘子会越来越大。等到市场相对成熟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跟巨头拼,只能快,执行快,布局快。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怎么办?”。
2014 年,洋码头相继在欧洲、日本、澳洲建立起分拨中心,目前美国的交易额只占到一半。而今年这笔融资不仅是准备过冬,物流方面计划在国外再建 10 个分拨中心。
据洋码头方面介绍,目前其 B2C 和 C2C 两个业务板块的销售额基本持平,总用户量在百万级别,日均订单量过万。其 2014 年的销售额已达到 6.6 亿元的规模,比 2013 年增长了两倍多,预计 2015 年将增长 3 倍以上达到 20 亿到 30 亿的规模。
“如果要说创业最大的感悟的话,那就是我这辈子不会再创业了,创业是突破自我极限,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