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人才是当前电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痛点,虽经历年化解,到目前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是农村电商在喊缺人,城市电商也缺人。关于电商人才的匮乏,有一个常年短缺150万人的说法,后来又有农村电商短缺人才200万的说法。
缺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才,而是要看如何培养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一个分管电商的县长问我,有什么靠谱的办法能把人才留下来?他们二十万块钱挖到一个电商人才,呆了三个月就不辞而别了。我开玩笑地给县长说,留人要留心,如果你把这个人变成你们县的儿媳妇或者是女婿,可能就不走了。县长顿时哭笑不得。这虽然是一席玩笑话,但是一个县城拿什么才能留得住人才呢?恐怕只有返乡创业者是最佳选择,却需要苦苦寻觅。
人才的困境还更多地出现在电商创业公司身上。有一个电商的创始人问我,如何才能请到靠谱的人才?我说不大好办。如果开很高的工资,你们养不起;如果给一般的工资没人来,因为你的公司太小,他们不敢相信未来。他又问,那怎么办?我说只能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榨取自己的超额剩余价值。他有点儿不明白。我回答说,那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只要没干死,那就往死里干”!先从你自己开始,等你做出了业绩,感动了自己,也会感动别人,就会逐渐有人加盟,这就是当前说的创业合伙人。当创业合伙人愿意来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不会太计较工资的问题,因为他们更看好未来。这就是在今天,为什么要提倡团队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人才成长自有规律,才能只是外在表现,内在的人性依旧难违。虽然大家情怀满满,但绝对不意味着大家可以在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长期呆下去,总是要符合人的社会属性和现实需求,在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社会保障甚至还有更丰富的夜生活都在城市,作为年轻人向往城市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好多农村电商企业前端的运营团队在城市,而后端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在县城和农村,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双城记”,这是一种现实的、也是可行的策略。有人可能担心这样带来企业成本高企,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两个异地的团队联系起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成本也不算太高,要是和县城留不住人才这样的隐性“高成本”相比,“双城记”也算是经济实惠了!
“双城记”已经在规模电商企业有明显的表现。比如陕西的西域美农,已经不是“双城记”,而是“多城记”了。他们的生产源头在新疆,那里有团队在负责生产,与农民打交道,把好第一关;他们的仓储分装和物流基地在陕西武功,利用这里便捷的交通、便宜的物流还有较低廉的劳务;电商运营团队则在西安,落户在繁华的开发区,为的是更好招揽人才;他们还在杭州建立了分公司,主要是为了和平台打交道方便。所以,这个企业目前的最辛苦的应该是老总,他需要在四个分部来回奔波,但却是符合人才流动与成长规律的现实选择。今天大型电商的“双城记”甚至“多城记”更是家常便饭,杭州的阿里巴巴仅北京总部就已经员工过万了。
“双城记”也不是电商的首创,而是一些传统企业的成熟做法。比如说,好多大型企业的总部选择建在了北上广,但他们的生产基地却在中部或者西部的某一个地方。我记得2000年后东风集团确定要搬到武汉的时候,十堰市拿出最大的诚意来挽留,但东风还是要到武汉,因为更有利于市场开拓,也利于聚集人才。几乎在同一时期,中石油旗下的长庆油田也决定从甘肃庆阳搬往西安,甘肃省及庆阳也拿出了非常大的诚意,但长庆的考虑与东风基本一致。
当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逐渐成长的时候,我们必须关注人才的基本规律,考虑前端运营放在城里以方便吸引人才,而后端则可以继续落在县城推动人才本地化。还有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保持“双城”之间的来往便利和沟通通畅,甚至适当的时候,要把两个部门之间的人员进行轮岗。也需要经常开展一些类似走基层的活动,让前面的运营更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避免与实际脱节。
而就在最近,还有电商企业告诉我说,他们的前端运营也要谋划进城了,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同时,也寄希望于我们城乡融合的步伐可以再快些,城乡的差距缩得再小些,减少这样的“双城”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