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溃败无锡尚德背后:光伏产业的商业原罪

施正荣溃败无锡尚德背后:光伏产业的商业原罪

批着高科技的外衣,享受着国家投入的巨额补贴,带来的结果是铺天盖地的污染,这就是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商业原罪。

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商业故事中,金钱从来不是第一位,理想才是。另一个与人们的感觉相去甚远的事实是,成功故事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非但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1败者施正荣

2014年施正荣从无锡尚德离开之际,这座城市的老百姓们对他莫衷一是。有人说一个伟大的商业英雄就此落幕,有人说政府参与的项目就好不了,更多的人只是对源源不断的来访者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你也是来尚德讨债的吧?

2013年3月20日,无锡当地法院正式宣布,由于无锡尚德无法按期偿还70亿元银行贷款,进入破产重整阶段。此时距离无锡尚德成立过去了12年,距离这家公司赴美上市过去了8年,距离创始人施正荣在《中国梦》纪录片中谈论新能源的未来过去了4年,距离此人成为中国首富过去了7年。

出生于1963年的施正荣个子不高,野心不小。1988年留学澳洲,三年后获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2000年,施正荣带着几十万美元和十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回到中国创业。

不久,无锡市政府被这个海归创业者的游说所打动,调集市属企业筹资600万美元全力支持施正荣,尚德电力公司落户无锡。游说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给我800万美元,还你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与其说这是商业梦想,不如说更像蛊惑人心的设局者所谓的豪言壮语。

可见,无锡尚德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烈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意味。通常而言,这样的商业项目大多不会成为商业传奇。吊诡的是,施正荣如同魔法师,短短五年内将这家企业带到美国纳斯达克敲响了开市钟。从这个意义而言,施正荣实现了对无锡市政府的承诺。

无锡尚德也就此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标杆形象,这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被媒体报以溢美之词:“在尚德的成功中,无锡市政府的确扮演了一个‘异类VC’的角色……在尚德即将上市前夕,政府资本竟然退出了尚德……当这个为尚德立下汗马功劳的退休官员和总经理施正荣发生矛盾的时候,政府选择了施正荣。”

曾经被政府视为座上宾的“科学家式企业家”施正荣究竟是如何败走麦城的?死结令人唏嘘,仍是那个无数失败的中国企业家的共同命门——资金链。

在2005年赴美上市之后,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施正荣迷失了。不仅迷失在自己的光伏梦想中,也迷失在一种偏执的人生信念中。据媒体披露,上市当天他就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从那以后,金钱再也不是施正荣在乎的东西: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购入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

这些并非大钱,更危险的种子却在另一个层面加剧这位创业者的迷失:由于一心追求产业规模,施正荣几乎将公司的所有资金全部押注在光伏产业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仍然逆势投资,与国外多晶硅巨头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巨额采购合约。

这成了最终拖垮施正荣的包袱。某种程度而言,施正荣是一个杰出的创业者,因为他浑身是胆,充满了绿林好汉式的豪气。可是作为企业家,对资金的全然不顾与对未来的豪赌又注定了悲剧结局。

直到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2012年9月,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施正荣拒绝了,而有报道他通过关联交易,把尚德的大量财产转移到自己控制的公司名下,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此乃莫大讽刺,曾经“粪土万户侯”的施正荣,变成了即使企业破产却仍有十亿美元身家的万户侯……大多数失败者不是败在了梦想过于深刻,而是败给了假装深刻的梦想。

2光伏商业原罪

施正荣的失败,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坐困愁城。

2018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合理把握发展节奏,优化光伏发电新增建设规模。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

此事被坊间称为“光伏断奶”。光伏产业在过去的十数年间,凭借巨额国家补贴而迅速壮大,先后诞生了三位首富。巨大的喧嚣中夹杂着同样巨大的质疑,直至主管部门不再庇护,强迫这个吃奶的巨婴断掉母乳,自生自灭。

通知发布后,十几家光伏企业老板联名上书,表明自己的企业受到巨大冲击,请求政策给予一定的过渡期。殊不知,即便是被视作如此严厉的文件实施之后,光伏发电仍可领到每度电0.5元的国家补贴。

光伏产业究竟是怎样一个行业?大体而言,分为“硅料-电池组件-电站”三大环节,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何在?从三个环节和市场应用来看,几乎毫无优势可言。硅这种东西本身并不稀缺,但是要把硅元素转变为光伏应用的“多晶硅-单晶硅”,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如此一来,原料环节便注定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高成本,终端应用所发的电量,价格可想而知。即便掌握了部分技术,却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地区早已淘汰的高污染技术。市场应用来看,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成本高企,且由于电网设施落后,导致光伏发电并网困难,很多西部光照充足的地方建设的光伏电站,由于所发电源无法并入电网而白白浪费。

那么,光伏企业的最大利润来自何方?过去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也大力补贴支持光伏发电,由于中国企业能获得更加可观的政府补贴,加之中国劳动力与环境治理成本低廉,主要利润集中在“电池组件”这一环节,这些光伏发电板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由于价格过于低廉,2012年引发了欧美“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中国的光伏企业,凭借国家补贴与便宜劳动力去赚外国人的钱——此情此景,实在令每个智商正常的人感受不到一丝自豪,而是莫名耻辱。

就连光伏行业内部人士也承认,这是一个“原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的行业。这样的行业仍然获得了国内众多创业者的青睐,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投资门槛低、国家鼓励;二是中国不怕污染,怕的是没有好的商业题材。

批着高科技的外衣,享受着国家投入的巨额补贴,带来的结果是铺天盖地的污染。这就是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商业原罪。一个几乎无法创造任何使用价值的行业,却被各地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绝佳素材,中国商业之怪现状可见一斑。

3忘记施正荣

施正荣失败之后,光伏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一面旗帜的倒下,意味着千军万马的溃败。在享有荣光的时候,旗帜鲜亮耀眼,面对困局之际,这面旗帜拒绝在风中起舞。难怪连向来说话滴水不漏的吴晓波都会对施博士作出毫不留情的评价:“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很难再在中国市场上做成一单生意。”

但施正荣还是卷土重来了。2017年夏天,施正荣带着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回归视野,这是一种基于晶体硅的新型太阳能发电材料,被施正荣比喻为“鱼鳞”,很多原料组合在一起,可以覆盖大多数实体表面,比如建筑物、汽车。

与以往光伏发电表现为大型地面电站相比,现在的光伏产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人终端”的重要性了。除了户用光伏发电之外,施正荣所谓的新型发电材料也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现在的光伏企业家用的最多的词是“分布式”“场景化”“能源互联”等新潮词汇。

显然,这是公众更加熟悉的概念。光伏产业这个几乎与互联网行业同时在中国起步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脉络远比互联网复杂的多。究其原因,一是能源本身为大国重器,百花齐放的场面必然不是主流;二是互联网只是一种基础设施,而太阳能发电本身就是一种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令其无法如互联网模式那样奔流怒放;三是施正荣们对于商业模式长久以来缺乏足够真切的思考,试图以成为“硅料之王”实现光伏产业遍地开花,无异于痴人说梦。

忘记施正荣,正是要忘记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毫无真诚的商业精神,尽管他曾经创造出令人炫目的财富神话,可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个激动人心的商业故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理想。

光伏产业的理想是什么?分布式的户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或许是触手可及的场景,让千家万户成为光伏发电的受益者或许是最终归宿。

然而,那一天看上去又是如此的虚妄而遥不可及。就像“光伏”这两个字,为了避免与低端的“太阳能热水器”混淆,而刻意回避了通俗易懂的“太阳能”,采用了少有人理解其意的“光伏”,充满一种自欺欺人的虚无骄傲。

*本文作者郭亮,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