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岁的同仁堂“老”了

351岁的同仁堂“老”了

2020-04-07 15:47quinn 新芽记者
尽管此前已经出现业绩下滑的趋势,但这却是同仁堂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下滑,这家百年老店的步伐终究是放缓了。

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同仁堂似乎真的“老”了。

日前,根据同仁堂披露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2.8亿元,同比下降6.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9亿元,同比下降13.1%。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46.8%,基本维持上年水平,净利率为11.8%,较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

而根据同仁堂往年财报来看,2009年至2017年,公司营收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但随后便出现了连续三年营收增速下滑,其2016年至2018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0.96%、10.63%、6.23%。

另外在净利润方面,上一次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还是在14年前的2006年,彼时同仁堂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减少48.07%。

也就是说,尽管此前已经出现业绩下滑的趋势,但这却是同仁堂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下滑,这家百年老店的步伐终究是放缓了。

拥有351年历史底蕴,为国内首个驰名商标

回顾同仁堂的创业史,可以追溯到351年前。

在明永乐年间就已移居北京,以串铃走方行医为业的乐氏家族,其族人乐显扬在做了清朝康熙年间太医院的吏目后,积累了一些产业,开始坐堂行医,并于1669年正式创立同仁堂药室。

1688年,乐显扬去世之后,其三子乐凤鸣继承父亲的遗志,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并在祖辈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乐氏历代祖传丸散膏丹下药配方》一书,对整理搜集的药方和药材进行了详细的汇总,为之后同仁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1723年开始,同仁堂为清朝皇宫供奉用药,历经八代皇帝共188年之久,这也是国内任何一家药铺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同仁堂历史地位之高。

1989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成为国内第一个驰名商标,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以及大陆第一个在中国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

随后在199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1997年,其独家发起设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又分拆出1亿元科技含量较高的绩优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两次融资的企业,并在香港上市,被业内称为“同仁堂模式”。

此后,同仁堂便一直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与云南白药、片仔癀、以及东阿阿胶并称为“中药四虎”,并在国内与海外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终端网。截至2019年年报报告期末,同仁堂共有零售门店852家,其中报告期内新设门店46家,关闭门店2 家。

但这也无法掩盖同仁堂发展势头放缓的现象。

核心产品销量大降,三大子公司业绩不佳

据官方介绍,同仁堂以生产和销售传统中成药为主业,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产品剂型丰富,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类别。包含的主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皆为国内家喻户晓的中药产品。

而根据同仁堂2019年年报显示,在报告期内,上述同仁堂主要五大中药系列的产销量均有所下滑,总产量同比减少30.2%,总销量下降19%。其中,作为主打产品的六味地黄和金匮肾气系列总销量比去年减少25.5%,仅售出1883.1万盒。

此外,作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的心脑血管类和补益类产品,两者的毛利率分别下滑了2.24%和2.14%。实际上,除去妇科类产品,同仁堂其他类产品的毛利率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对此,同仁堂方面表示,报告期内,面对产能倒移、环保限产的压力,虽然产品销售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但母公司运行情况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工业布局持续调整,产能不足、产值下降对其年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据悉,2017年,同仁堂新开辟的大兴生产基地基本建设完成,开始搬迁和试产。2018年新建基地部分达产,完成190余个品规的转移注册。但就目前来看,新建基地仍处于竣工收尾阶段,进展不及预期。

而提到同仁堂科技,就不得不提同仁堂的业务体系组成。据了解,同仁堂的业务体系由旗下三大核心子公司构成。其中,同仁堂科技主要从事生产业务,同仁堂国药重点在海外发展分销网络,同仁堂商业负责连锁药房业务。根据天眼查显示,同仁堂在三大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6.85%、33.62%、51.98%。

而在子公司业绩方面,年报所透露的数字同样不好看。根据三家公司各自的2019年年报披露,同仁堂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4.76亿元,同比下降11.53%;同仁堂国药实现营业收入12.63亿元,同比下降1.69%;同仁堂商业实现营业收入76.73亿元,同比下降10.8%。

除此之外,身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同仁堂,其被外界诟病的科研投入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

2016年-2018年,同仁堂研发投入分别为2.02亿元、2.19亿元、2.34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分别为1.67%、1.64%、1.65%。尽管同仁堂在2019年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1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0%,但占总营收的比例仍然仅为0.84%,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频现产品质量问题,“蜂蜜门”影响不容忽视

除去产能不足、科研投入不够的问题之外,同仁堂近几年还频现质量问题,同样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梳理,仅2016年,同仁堂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而到了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

而2018年12月的“过期蜂蜜门”事件,更是将同仁堂推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时间回到2018年12月15日晚间,据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曝光,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的委托生产商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在报道视频中,盐城金蜂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统一倒进大桶,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倒蜜”将被退给蜂农喂蜜蜂,但实际上这些回收蜂蜜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而据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受此事影响,同仁堂蜂业2018年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未经审计)。与2017年相比,营收同比减少5.4%,净利同比下滑4353.7%。

去年2月,有关部门公布了“过期蜂蜜门”事件的处理结果,同仁堂蜂业被罚款人民币1408.8万元,同时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除去行政处罚之外,“过期蜂蜜门”事件还对同仁堂集团其他业务造成了影响。

根据同仁堂国药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同仁堂国药在中国香港市场收入实现21.5%的增幅,但自6月中起,零售业务出现断崖式下跌,批发业务也受打击,导致下半年营收大幅下滑。此外,中国内地市场2019年收入仅为3.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77亿元,同比下跌18.7%。

对此,同仁堂国药称,由于“蜂蜜事件”对同仁堂品牌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母集团于本年专注提升内部管理及全面开展质量管理风险自查整改,放缓向集团采购自有产品。由于母集团工业布局调整,转移新生产基地出现短暂的新旧生产基地生产衔接问题,令同仁堂产品出口供应暂时短缺。

由此可见,尽管同仁堂蜂业的业绩对于同仁堂来说仅为九牛一毛,但其所造成的持续性影响却无法忽视。

结语

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有1128家,其中多数经营情况欠佳,处于发展壮大态势的不到30%,一些老字号甚至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因此,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不仅是一家营利性企业,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面对医药行业加速调整的新挑战,希望同仁堂能够将科研创新、提升质量摆在首位,从而发挥出百年老字号的真正价值。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