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时隔7年杀回中国,与百度AI狭路相逢

谷歌时隔7年杀回中国,与百度AI狭路相逢

谷歌如今又杀回来了,短短7年,为什么当初落寞离场的谷歌可以再次强势入华?

人工智能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是缺乏两类人才:一类是那些能真正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工程师,另一类则是有创新意识和商业头脑的人才,能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广泛地应用。

谷歌退出中国已经过去7个年头,如今它又杀回来了。而且用了它最神秘的武器——人工智能!9月5日谷歌发布了一则中国地区的招聘信息,招聘技术总监、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职位,继续攻坚人工智能。

这对于国内人工智能本来就稀缺的企业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百度,百度号称拥有中国最好的人工智能人才。作为“宿敌”,百度与谷歌有很多相似处。百度以搜索业务起家从未放弃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近几年来,百度将自己的战略重心全面转向AI。比较尴尬的是,今日的百度和谷歌的地位对比已经不能与7年前同日而语。

谷歌有三大武器,网络搜索,Android系统和最厉害最神秘的——人工智能,每一样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而百度由于市值的衰落,在BAT的格局中的处于尴尬位置,百度别无选择,必须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牢牢抓住AI的机会。

然而短短7年,为什么当初落寞离场的谷歌可以再次依靠人工智能强势入华?这离不开它长远的战略眼光。

谷歌:人工智能时代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AlphaGo其实只是谷歌在人工智能上的小试牛刀。虽然是小试牛刀,但是这把“刀”却连续两年战胜了李世石和柯洁两位人类顶级围棋手。

李世石低头,柯洁哭了。一位围棋运动员在知乎上写道:千百年来人类智力的艺术凝结,与电子纪元人雕琢出的最强工艺,在历史浩淼又宽阔的长河两岸,郑重地,又匆匆地相互致意了一下。到最后,我们人类温暖又无力地发现,原来没有哪一种信仰是攻不可破的。

其实小试牛刀的背后,藏着谷歌大大的野心。

2005年:开始机器学习

使机器在棋盘上战胜人类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早在2005年,谷歌就意识到了机器深度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科学家彼得诺维格每周三在43号楼给感兴趣的谷歌工程师讲授机器学习。课程大受欢迎,以至于远在孟加拉国的工程师熬夜到凌晨,只为了远程打个电话过来一起听课。

要知道在2005年的时候,依赖机器学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并不多,但谷歌依然看好机器学习的前景,并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

在人工智能热潮来临之前,谷歌早早就做好了技术积累与铺垫。AlphaGo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

2006年-2010年:从移动先行到AI先行

在2006年-2010年的5年中,深度学习连续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根据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的介绍,Google技术之神杰夫迪恩在这时候开始带领谷歌最为精干的技术团队打造神秘的谷歌大脑,这是高科技公司第一次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建立大规模分布式计算集群。

谷歌的战略由移动先行转变为AI先行,人工智能将贯穿于谷歌公司的所有产品和业务。谷歌的AI布局比现在大多数科技企业的AI布局早了7年。

2012-2015年:从谷歌大脑到Alphabet

在这一阶段,谷歌内部使用深度学习的项目数量从零迅猛地增长到1000多个。随着在深度学习领域的探索,谷歌推出人工智能的开发产品TensorFlow,并向开发者提供一些预置好的机器学习的子系统API,开发者自己再添加一些代码就能实现如翻译、图片识别等技术。

谷歌人工智能的研究员格雷格表示:“对于人工智能,我想强调的是它不是一个可以包装销售的产品,它是一个工具,TensorFlow就是要把谷歌开发出来的工具开放给公众使用。”

谷歌的信心和野心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开源是谷歌引领其他科技公司投入AI领域的话,那么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成立,则象征着一个为谷歌大脑施展拳脚的平台正在出现,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拥有一个AI的生态系统(谷歌、谷歌资本、自动驾驶、X实验室、生物医疗等),谷歌将有机会真正颠覆一个时代。

2016年开始:AI全面爆发

对于中国大众来说,开始对人工智能有了解始于2016年,但是在2016年,谷歌、苹果、Facebook、IBM等巨头公司早已开始了面向AI时代的战略布局,在技术层面上加大研发力度,并且开始了一轮对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收购浪潮。

据资料显示,从2011年开始,以上巨头公司收购了总计140家初创公司,其中有一半是在2015、2016两年完成的。

一个由谷歌发起的技术革命时代已经在大洋彼岸风起云涌,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自然不会置身事外。无论是BAT这样的大公司还是小型初创公司,都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

押注AI的百度,第一战是守住人才

在中国,技术基因最明显的公司无疑是百度。百度无疑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百度也将自己的战略重心全面转向AI,甚至忍痛割爱,转变架构,挖来陆奇掌舵。尽管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众多,但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百度的无人车。

在无人车领域百度和谷歌都大力布局。

今年7月,李彦宏亲自上阵,乘坐百度无人车进入百度AI开发者大会会场,为百度“Apollo计划”的推行进行推广——百度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2015年12月,百度的无人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此后百度提出无人车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计划。这与百度急切想要改变“尴尬”现状不无关系。

谷歌在无人车方面显得不疾不徐,尽管在无人车领域已经探索多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过去7年累计行驶了160万英里,但始终没有将之产品化的时间表。

然而,在技术专利方面百度还是败给了谷歌。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7年间,共有5839项与无人驾驶相关的专利,排在前10大专利持有者中有6个是德国公司博世,其中,博世以958项专利排名第一,谷歌位列第十,而百度没有上榜。

仅从技术专利角度看,不能论定结果。百度的做法是从新的管理和战略入手,掌握AI的新机遇。

2015年底,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掌管这个事业部的王劲曾担任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而百度的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更是参与创建过谷歌大脑的一员。遗憾的是,以上二人都已离开百度,先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继续在无人驾驶领域探索。

吴恩达在告别信中将自己称为“百度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认为从研究院体系中孵化出了了无人车和语音交互系统,未来可能还会有图片识别、医疗AI等方面的业务从实验室走出,成为营收相关的业务。

2017年陆奇的加入,以及他随后推出的“Apollo计划”或许是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一个新开端。

曾任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地陆奇在业内以实干著称,加入百度后,李彦宏给了他极度的自由和权限,而陆奇更是雷厉风行地让IDG(智能驾驶事业群)从三权分立走向大一统;深度整合包括NLP、KG、IDL、Speech、Big Data等在内的百度核心技术,组成百度AI技术平台体系(AIG),交于百度副总裁王海峰管理,并向陆奇汇报。

与王劲和吴恩达不同的是,陆奇更为决断,直接以结果为导向,王吴二人和陆奇属于不同的派别。在出身谷歌、号称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学者之一的吴恩达出走后,陆奇带领的百度能否在无人车领域先下一城呢?

答案还不确定。但接下来的新问题是,谷歌在中国开展无人车研发业务后,最直接的问题是,两家会在人才上展开争抢。

谷歌人工智能的研究员格雷格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当初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类似,最终会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人工智能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是缺乏两类人才:一类是那些能真正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工程师,另一类则是有创新意识和商业头脑的人才,能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广泛地应用。

谷歌要在北京和上海招聘近60个岗位,而且有知情人士透露,谷歌专注于招募顶尖人才,提升其算法的质量。在人才稀缺的AI领域,押注AI的百度正在遭遇新的挑战。

面临技术变革时代的关口,谷歌决不愿放弃中国这块人口第一的第二大经济体市场,更何况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鼓励态度。

2010年,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宣布,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在当时,谷歌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百度,两家都在抢占搜索业务,7年后,谷歌发布了在中国的招聘信息,这意味着它与老对手百度又在AI面前狭路相逢,两家企业的AI大战终不可避免。

*本文作者刘桓,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